很早就买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却一直未曾将其翻开。直到近日,孩子学习《秋天的怀念》,才撩拨起我阅读的兴趣。
说来着实汗颜,一直只知晓这是篇散文,却未料到竟是如此长篇的佳作。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当属史铁生对生命那独树一帜的体悟。
他说:“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应当健康地活着,恪守并遵循生命的轨迹。”我想,这一定是他自己最终觅得的一条通途,一种对自身遭际的豁然,与自我的言和吧。毕竟,他曾是对世界心怀绝望,欲寻短见之人啊。释然之后的他,不再喟叹失去双腿的悲楚,因为他思忖到,倘若没有身体的缺憾,必然会有其他方面来承载这份苦痛。比如说,倘若世间皆是四肢健全之人,或许样貌丑陋将会成为更为沉重的痛楚?
他的文字质朴深邃,饱含哲理,定然慰藉了不少彷徨迷茫、身处暗夜的灵魂吧。诚然,人最终的归宿都是死亡,既然已成定局,又何必操之过急?何不让这一历程舒缓些,多赏阅些沿途的旖旎风光,多品味些世间的珍馐美馔,多体悟些人间的脉脉温情,去采撷、去感受、去领略,再欣然接纳那最终无法抗拒的一步。自然,我才疏学浅,或许尚未体悟到史铁生文字的深邃内涵,但浅陋的我却也足以感知到他文字的温暖力量。读来仿若耳畔流淌的轻音乐,舒缓、宁谧却又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我与地坛》中还有一处令我感触颇深的,是他对母亲的追思和愧疚。他与地坛的故事,实则也是他与母亲的故事。文中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一位拥有双腿残疾儿子的母亲,面对儿子的自暴自弃、敏感易怒,活得战战兢兢却又信念如磐。母亲的内心想必是比史铁生更为痛苦,更为纠结吧,但她始终坚毅而柔韧。母亲会因他久未从地坛归来,匆忙寻觅,找到后却又不忍惊扰;她惧怕史铁生想不开离她而去,可是她不敢言不敢问,只是默默守望。史铁生也是在失去之后,才如梦初醒,领悟到母亲深沉且内敛的挚爱。提及母亲,谁不是年少时忤逆反抗,随着年岁的递增,才惊觉母爱的至高无上。
读着读着,我也不禁忆起平日里我与妈妈的相处点滴。妈妈素来唠叨,年轻时的我会顶撞两句。后来自己渐长,自觉思想成熟,羽翼渐丰,她的念叨我基本充耳不闻,尤其喜欢辩驳,有时甚至高声叫嚷。直至自己后来为人母,角色转换后,我才开始反思。有次跟妈妈说话情绪激动,又讲的是方言,孩子听到后问我:“妈妈,你为什么要跟外婆吵架呢?”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语气和态度,甚至暗自设想,倘若日后我女儿以这样的语气与我交流,我该多么伤心。我开始改过和转变,有时会像哄孩子般哄妈妈。
妈妈每次到我这来都会将家里里里外外清扫一番,她太过勤劳,而我着实未遗传到这点。每每离去时,她又会把家里里里外外打理一遍,她总为我找托词,说我太忙没时间收拾。那天,她焦急地给我打来电话,说擦油烟机时,抹布触碰到开关,被电击了一下,油烟机插上插座后启动不了了,是不是烧坏了。言语中既有被电击的惊惶,更有损坏物件的痛惜。我心头猛地一震,暗自庆幸还好没有出什么大问题。物件算得了什么,妈妈才是最珍贵的啊。再后来我便叮嘱她,此类登高擦拭、稍有危险的活不要再干了,毕竟她已不再是年轻时那个精干利落的女子,头上已生了许多华发。有着看到我一颗扣子掉落,便将衣服扣子都紧一紧的妈妈,我已然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我与地坛》在我看来是值得每个人精读的名篇,不一样的你会在里面收获到不一样的感悟吧。它会缓缓打开通向你内心的那扇大门,直抵心灵深处,帮助你去品味专属你的人生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