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27日
鸡场街赶集
□ 钱春华 中铁广州局桥梁公司
文章字数:1,122
  近日,我来到位于乌蒙山腹地的中铁广州局桥梁公司某工程项目部出差,深度领略了古老群山的神秘与壮美。在离开的那一天,路过半山腰的鸡场街,得知逢集,就顺便赶了一个集。那里聚集着布依族、彝族、苗族等,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深深吸引了我。
  下了车,进入集市,融入人海,在我眼里木讷的司机王师傅,忽然像被投币激活了一般。他向每一个遇到的熟人大声打招呼,张开的双臂像天鹅的翅膀,大开大合,展示着动态的曲线美。这才下车三分钟,他怎么就变成“社牛”了?他说,“我来这里两年了,与当地村民结下了深厚友谊。”在他的带领下,我对这个陌生的集市慢慢没了距离感,惬意地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各个摊主热情友好,我上前问了价、尝了鲜,没有买,她们也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我网购很多年,如今不经意地闯入热气腾腾的实体市场,淳朴的人情味盖过了商业味,简直有点热泪盈眶。
  在热情洋溢的氛围里,王师傅也对我热情起来,介绍着这里的药材种类,还说“猪是吃苞谷和青菜长大的,比城里的猪肉香”。我一边听,一边点头,忽然看到眼前一掠而过的少数民族盛装女子,就追风赶月一般去街拍了。她们看到之后并不抵触,而是友好地看着镜头,然后以白马春衫慢慢行的姿态远去。不要以为她们就此离开了,过上几分钟,她们就会折转回来,手里举着烤串儿。我明白了,她们这个叫“逛吃”。这里的“集”每到周日才形成一次,她们要盼一周才能出来逛一逛、聊一聊,品尝友情的美好,不逛个五圈八圈是绝对不会回家的。
  王师傅说,今天摆摊的人到了周日和下周五,会去另一个集市设摊位,他们中的有些人一辈子就是这样生活的。至于逛街的女子们,好多人一生都没有走出过大山,只在方圆二十公里以内活动,放牛种田,生儿育女。遇到儿孙有出息的,开车带她们去了城里,也是过不惯,打个转身,就要求回家。
  因为要出山赶高铁,我们很快就离开了鸡场街。兴奋之余,我发了朋友圈,注明是赶集,对于身穿繁复绣花服饰的女子,出于尊重,我只发了几张侧身或背影照。几分钟以后,微信好友们纷纷点评:“刺绣高手在深山!”
  我忽然想到,她们的衣领和裙子上繁复的花朵和几何图案,都是她们一针一线绣上去的,贵在手工和传承。而我们城里人穿的衣服,即使有绣花工艺,也是电脑绣花,相比手工刺绣,少了些独创和灵气。可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总不能让城里人回到手工绣花的时光吧。
  据了解,此处也与外界通了快递,但是对于生活用品,当地人习惯于赶集购置。赶集,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态度,也是一次放松身心的机会。乡邻之间虽然都有手机,但在集市上“求偶遇”的心态,却让人们之间多了一份邂逅的惊喜。
  我忽然明白了,于他们而言,赶集的情绪价值超过了经济价值。如果获得双赢,就能让大家都高兴好多天。想必,这就是赶集能够长盛不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