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安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仪式在合肥举行。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詹天佑铁道科技青年奖获得者,中铁四局安徽中铁工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黄海凭借在高铁建设和绿色环保材料创新方面的突出贡献,入选了本次年度人物榜单。多年来,黄海致力科技研发,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获评“安徽工匠”,是对他在工程材料“瀚海”中撷珠拾贝又一褒奖。
锐意创新,自主开发高铁材料
从2008年开始,武广客专、沪宁城际等国家重点高速铁路项目开始使用一种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当时我国分别引进了日本和德国的板式无砟轨道垫层Ι型板和Ⅱ型板技术,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两种高铁材料技术国内引进前应用里程较短,核心原材料均为进口,价格昂贵,进货周期长。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施工环境及地材性能差异较大,一成不变的进口原材料限制了乳化沥青砂浆的适应性和应用范围,进口材料技术更限制了中国高铁技术走出国门。因此,对板式无砟轨道垫层砂浆中的关键材料进行消化、吸收并再创新,提高产品的适应性,成为了技术创新发展的突破点。
迎难而上的黄海带领科研团队经过数年的反复试验、艰苦研发和实践,成为国内唯一掌握Ⅲ型板用自密实混凝土专用粘度改性材料核心技术,并拥有相关工程应用业绩的综合研发应用团队,产品成功应用于郑徐、郑阜、商合杭等国家重点铁路工程,占国内粘度改性材料市场三分之一。同时,他组织并参与发明了《一种CRTSⅢ型板自密实混凝土专用黏度改性材料》等94项专利,其中多项发明专利分别荣获安徽省专利金奖和银奖。
苦心钻研,助力企业行稳致远
混凝土外加剂是混凝土搅拌前或搅拌过程中添加的一种改善混凝土性能的液体添加剂,其特点是用量小,但可以明显改善混凝土的使用性能,所以它在建筑施工中使用广泛,需求量大。外加剂生产原料主要来自石油冶炼副产品,通过化学反应生产而未经稀释的半成品称为母液。
只要有基础的配方和简单的化学知识,就可以生产母液,稀释配置成混凝土外加剂,甚至可以直接购买母液进行稀释,但最后的施工应用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因此,这是一个进入门槛很低,但干好却很难的行业。
“我们生产的最复杂的外加剂母液有8种配合原料,这其中的排列组合结果是个天文数字。我们做了成千上万次的试验,经过不断改良,最终才形成稳定的产品系列。这不是小作坊能摸索出来的,这需要一个团队大量时间、人员和财力的投入。”黄海介绍说。经过多年技术升级和无数次的探索实践,黄海和他的技术团队推出了“四威”牌系列外加剂产品。该产品能够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耐久性,而且性能稳定能够满足多种施工需求,成为中铁四局安徽中铁工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支柱产品,已应用于京沪高铁、京广高铁等国家多个重点铁路工程项目,并广泛应用于公路、地铁、市政、房建、水利水电等多个工程领域,外加剂产品年销售量超过了60万吨,2022年中铁四局安徽中铁工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已跃居全国外加剂行业前三甲。
志存高远,创新绿色低碳技术
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发布,限制了现代高性能混凝土矿物掺合料的产量;同时,随着国家“河砂禁采令”的颁布,天然砂资源日渐短缺,混凝土行业普遍采用机制砂石作为骨料,但机制砂石生产过程中产生5%到10%的石粉石渣,年产量已超10亿吨。石粉石渣为棱角分明的粗颗粒,保水性差,化学活性低,直接用于混凝土存在流动性差、易泌水开裂、强度低和耐久性差的应用技术壁垒。
为了帮助行业解决原材料来源及固废利用的问题,黄海主持开展了石粉改性技术研究,独创了一种改善石粉物理化学性质的改性剂以及石粉混凝土的配制技术,突破了石粉混凝土的保水性、流动性、强度和耐久性的技术瓶颈,填补了石粉用于高性能混凝土掺合料的空白。石粉石渣经改性处理后,成为一种性能优异的矿物掺合料,符合国家“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策和混凝土行业发展趋势。
国家很多西部重点项目,施工内容多为隧道,施工难度大,洞渣难以消化处理。开发全洞渣混凝土技术,形成洞渣、碎石、机制砂、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既可以有效解决洞渣处理难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原材料缺乏的问题,同时还能降低废弃渣场、矿山开采等建设费用。
多年的辛勤耕耘,黄海坚持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带领团队走出了一条研发工程材料的康庄大道。他主持的《高速铁路高性能混凝土成套技术与工程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授权专利64项,其中发明专利41项、国际专利4项,荣获中国专利奖2项、安徽省专利金奖2项;主编行业标准1项,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各2项。2021年6月,他领军的科研团队被安徽省委授予“创新争先奖”。 刘赫 文良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