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4版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16日
“二老工人”
文章字数:3,102

杨慧华 中铁二局


  “二老工人”是中铁二局内部对一部分职工的俗称。按照惯例,通常把成渝、宝成时期,即20世纪50年代参加铁路工作的称为“一老工人”;1964年至1966年参加铁路工作的称为“二老工人”;1971年至1972年参加铁路工作的叫“三老工人”;1977年以后的为“四老工人”。20世纪80年代往后就不再排了。中铁二局发展的过程中,尤其在1964年到1994年的30年间,职工队伍的主体是“二老工人”。这30年中铁二局修建的铁路、取得的成绩、刷新的记录、创造的奇迹,主要靠“二老工人”。 
  “二老工人”当时中铁二局拥有十万之众。清一色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血气方刚,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绝大多数来自四川和贵州农村。旧社会出生,新中国长大;四海为家,南征北战;含辛茹苦,拚搏奉献,是“二老工人”的共同特点。 
  1964年毛主席和党中央做出了“加快三线建设的决定”,并决定修建川黔、贵昆、成昆等铁路。为适应这一艰巨任务的需要,铁道部从北京铁路局等22家铁路单位,成建制调拨给中铁二局数万名职工。同时又批准大批量招收筑路工人。四川、贵州等省比照征兵条件,纷纷把最优秀的青年,送到铁路。其中在四川省的绵阳、德阳、南充、宜宾、内江、乐山、重庆、永川、涪陵、万县等地市前后11批,共招收87000余人;在贵州省招收18100余人;在辽宁、浙江等省招收技工数千人。1964年至1966年,中铁二局先后招收工人109164人。这是中铁二局自1950年建局以来第二次大批量地招收工人,规模宏大的“二老工人”队伍,便这样形成了。 
  抢建西南三线(川黔、贵昆、成昆)铁路,为当务之急。按照中央“先取川黔、次取贵昆,再决战成昆”的统一部署,西南三线铁路建设大会战有序展开。一部分“二老工人”立即投入川黔铁路的最后决战之中。在当年红军血战过的娄山关口、乌江天堑,掀起了热火朝天的铁路建设高潮。川黔铁路(当时的四川重庆至贵州贵阳)全长423.6公里,1956年4月开工建设,1965年7月8日全线通车,西南铁路会战首战告捷。与此同时,一部分“二老工人”和铁道兵及广大民工一道,奋战在高山深谷,峭壁危崖,地形险峻的乌蒙山区,拚搏在气象无常,溶洞密布,地质不良的云贵高原。全长639公里的贵昆铁路,把贵州贵阳与云南昆明一线相连,是西南三省连接东南亚的唯一通道。1958年8月开工,于1966年3月建成。 
  1964年,毛主席发出“成昆线要快修”的战斗号令。相继完成川黔、贵昆铁路建设的“二老工人”纷纷转战,昼夜兼程,开赴成昆。刹那间,千里成昆,大军云集,车鸣马嘶,一片沸腾。“二老工人”以革命加拚命、拚命干革命的英雄气概,除每天工作八小时,还争先恐后地加班加点加油干,一定要抢在战争爆发的前面。在大渡河边、牛日河畔;在悬崖绝壁、大小凉山;在伟大领袖最关心的地方,以“二老工人”为主体的全局参建职工,摆开了成昆铁路建设战场。 
  按照分工,成昆铁路以西昌为界,中铁二局负责北段的成都至西昌,铁道兵负责南段的昆明至西昌。两边分别施工,相向推进,会师西昌。凡是中铁二局负责的管段,不论长短隧道,大小桥梁,挖土填方,边坡挡墙,路基道磕,采石砂场,还是炊事食宿,物资材料,机械驾驶,汽车运输,电力通讯,医疗防疫,生活保障等方方面面,都是以“二老工人”为主体,大显身手,挑起大梁。在成昆铁路这座大熔炉里,初出茅庐的“二老工人”迅速成长、淬火成钢,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和英雄人物,成长起了数以万计的各级干部和管理人员。1965年被中铁二局命名为“十员闯将”之一的吴承清,就是“二老工人”的杰出代表。当年被誉为“关不住的小老虎”称号,后来成为全国四届人大常委、二局政治部副主任、贵州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铁五局工会主席。何明新从一名普通的“二老工人”,逐步成长为段教导员、二局团委书记、指挥长、副局长、铁道部渝怀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二老工人”中,后来担任处级干部的比比皆是,科级及以下职务的更是多不胜数。 
  1970年6月29日,经过二局职工和铁道兵的艰苦奋战,成昆铁路在两河口车站胜利接轨。7月1日盛大的通车典礼在西昌举行,中央慰问团亲临现场,带来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深切关怀。以成昆铁路通车为标志,三线铁路建设胜利完成。大三线建设开始进入新的阶段。 
  硝烟还未散尽,汗迹还未擦干。党中央又做出了在湖南、贵州和广西三省区开展湘黔、枝柳铁路建设大会战的决定。披着大小凉山的晨雾,沾着大渡河牛日河的浪花,“二老工人”又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湘黔铁路建设的新战场。湖南境内,二局投入4个工程处,4个专业处的一部分,共计43600余人;贵州境内,二局投入9个工程处,4个专业处的大部分,3个汽车大队及1个直属汽车连,2个材料厂、1个机械厂、2个医院,共计8万多人。两省配合施工民兵93万余人。1971年二局完成湖南境内的隧道、桥梁、土石方等工程任务,11月实现通车到怀化,1972年5月15日铺轨出省界。贵州境内,中铁二局将控制工期的13座长隧道、5座深水桥和45个10万立方米以上的土石方工点列为重点,集中精兵强将率先突破。再横扫其他工程,势如破竹,不可阻挡。1972年5月15日,湖南贵州的双向辅轨机,会合于贵州翁塘火车站,湘黔铁路胜利通车。 
  枝柳铁路却因种种原因,原定的工期一再拖延。1972年5月以后,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二局挥师枝柳,一下子投入9个工程处75000余人,施工高潮即刻掀起。1978年12月1日,枝柳铁路在湖南怀化接轨通车。值此,湘黔、枝柳铁路建设圆满完成。接下来,获得鲁班金奖的衡广复线连源段整体创优工程、广深准高速铁路石龙特大桥、深圳雅园立交桥、广东浮发玻璃厂,以及南防、广梅油、候月、宝中、广深、京九、横南、南昆等铁路一浪高一浪的建设高潮,一个接一个的丰硕成果,“二老工人”的主力军作用都得到了继续发挥和充分展示。 
  与此同时,中铁二局职工队伍也悄然地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国家战略和铁路建设的需要,中铁二局一些队伍被成建制调走:1970年十一处调铁一局,1973年七处调铁三局,1976年四处调电化局,1978年十二处调隧道局,1981年三处调南昌局;同时陆续有近万名职工整体调往济南、太原、沈阳、武汉、郑州、北京、西安局和建厂局等;先后移交成都、广州局等落段人员14101名。1978年12月铁道部决定,中铁二局一分为二,分建成中铁二局和中铁五局。机构的不断调整,队伍的不断重组,原来相对集中的“二老工人”,已经从中铁二局分散开来,洒遍全国各地,开花四面八方。随着“三老工人”“四老工人”骨干作用的日益发挥,及后来改招工为招生政策的贯彻实施,职工队伍内部各种新生力量茁壮成长。“二老工人”年龄不断增大,人数不断减少,特别是1995年9754名“二老工人”提前退休以后,中铁二局以“二老工人”为主体的时代宣告结束。 
  “二老工人”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中的大多说又回到农村找对象,把自己的家也安在了土生土长的家乡。从工地出发,搭汽车,乘火车,再搭汽车,有的甚至还要走上几十里山路,才能见到农村家里的媳妇。最早的时候,每年规定的探亲假仅7天。后来,探亲假延长为12天,情况略有好转。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只要每月到了发工资的时候,工地附近的邮政所就会格外忙碌。“二老工人”会纷纷把工资按时寄回家去,以供养老育小。对自己,大多数“二老工人”则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的日子,食堂有五分,就不要吃一角。宁肯亏待自己,也要把钱省下来寄给婆娘娃儿,这就是“二老工人”。修铁路,四处奔波,风里雨里,再苦再累,“二老工人”从不惧怕。唯有心中的家,和家里的父母老婆孩子,才是他们唯一的牵挂。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为中国铁路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二老工人”。后来,在政府和企业的大力帮助下,绝大多数“二老工人”退休以后,家庭欣欣向荣,尤其在成都或四川的中小城市安家的,子女学业有成,就业如愿,其乐融融。幸福稳定的“二老工人”家庭,促进了企业、社会、国家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