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07日
钢轨上的“绣花功夫”
文章字数:875
  今天, 人们坐在飞驰的高铁列车上,突出的感受就是 “快”与 “稳” , 常见盛满水的杯子在小桌板上滴水不洒, 甚至可以将硬币稳稳立住。而这, 正是铁路建设者对高铁建设的品质追求。
  “通车后, 我们有信心让列车驶过香山隧道时也可以做到杯中滴水不洒、 硬币站立。 ” 说这话的人, 是中铁北京局中兰项目部工程部测量主管方双斌。
  作为西北地区在建客专第一长隧道, 正在建设中的17.76公里的中兰铁路香山隧道, 地质环境极其复杂, 多处遇到富水流砂层, 施工难度极大。方双斌的信心与底气从何而来?
  香山隧道中的铁路线采用 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这种轨道具有结构高度低、 维护量小、 无道砟飞溅、 稳定性好、 耐久性好等优点, 能够满足列车高速运行和旅客舒适感, 但工艺和施工步骤要求也相当严格—轨道精调后的误差控制在0.3毫米以内。
  方双斌将自己的职业比作钢轨上的“绣花匠” , 让数吨重的钢轨误差控制在0.3毫米以内, 考验着方双斌和他的同事们的技术与耐心。
  “方双斌们” 的信心与底气, 正是源于对 “<0.3毫米” 的执着追求。
  “虽然零点几毫米的误差, 肉眼无法分辨, 但在列车高速行驶时, 这么微小的误差也会影响旅客的舒适感与列车运行安全, 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 方双斌说。
  为了保证线路更加平顺, 方双斌与“精调小队” 的同事们对新铺设的轨道轨距、 高低、 方向及轨距变化率等几何尺寸, 进行全面精细化地调整。
  在香山隧道深处, 总能看到, 一台发射红外线的测量设备, 在昏暗的隧道内射出一道醒目的红色光线, 几十米开外, “精调师” 站在 “精调小车” 后面, 眼睛仔细地盯着电脑屏幕,以红外线为指引查看轨道平顺度。隧道内施工环境嘈杂, 轨道两侧的工人们盯着 “精调师” 的手势, 竖起耳朵听指令,“+3、 +2、 -2……” 在每一颗扣件拧转中,在相邻轨枕反复调整中, 轨道误差越来越小。每天上千次地弯腰、 校核、 调平、 对准、 精测, 每个操作程序都需要多次反反复复。“如果某处精调后, 误差大于0.3毫米, 那就要倒回去, 重新测量精调。 ” 方双斌说。
  在香山隧道深处, 三三两两的技术员在无砟轨道轨排上, 推行着 “精调小车” 一点点向前移动, 有时又倒退回来,而每一次重新开始, 都是他们极致的 “绣花” 精神的体现。 葸晓民 刘怡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