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4版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10日
母亲与粽香
文章字数:1,207

  时光太瘦,指缝太宽,周末和女儿在菜场看到摆在醒目位置的棕叶,才突然意识到,转眼间又是一年端午节。
  儿时过端午的记忆之门瞬间打开,彼时的情景如潮水般涌来。我的老家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县城,过端午节时必做的事是挂葫芦、采艾蒿、包粽子、煮鸡蛋。
  葫芦有“福禄”之意,有收集福气的寓意。葫芦通常都是头一天用彩纸叠好,用彩线串上,就等着在端午节用艾蒿挂起来。对于采艾蒿我并没有多大兴趣,需要早早地到地里去采。北方的清晨,天气凉、露水大,回来时半条裤腿都是湿的。采艾蒿通常由哥哥完成,而对于他来说,亲手将采来的艾蒿挂上五颜六色的葫芦,插在房前屋后,也特别有成就感。浓浓的节日氛围在艾蒿特有的清香中在农家小院里弥漫开来。
  端午节,母亲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煮鸡蛋和包粽子。民间相传吃蛋生心,蛋形如心,认为吃了鸡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吃蛋一方面是为了图吉利,祈祷一年不生病;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改善生活。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物质生活还比较贫乏,鸡蛋也不是谁想吃就能随便吃到的。儿时,家里鸡鸭猪狗样样都有,满满的烟火气息。母亲会将提前攒好的鸡蛋煮上一大盆,一家六口人,每人十个,不会在一天都吃完,什么时候吃由自己支配。北方的夏天并不像南方这样炎热,鸡蛋自然也是可以放得久些。而对于孩子来说,比吃鸡蛋更有诱惑力的是撞鸡蛋的游戏。在吃煮鸡蛋前碰撞鸡蛋,认为胜出者会迎来好运。看谁的鸡蛋更坚硬,蛋皮不破者胜出,而被撞破的鸡蛋虽然可以吃,但因为输了,似乎也有点食不甘味……
  记忆中,儿时的粽子品种单一,就是红枣粽子和纯糯米粽,但只要经过母亲的手,现在都是让我回味无穷的家的味道。
  “妈妈,你也给我包点粽子呗,要大肉的!”看到我在粽叶摊位前驻足,无肉不欢的女儿立即提出要求,她只对大肉粽情有独钟。
  “妈妈没有做过,怕是包不成。”我有点信心不足。小时候都是母亲做,后来母亲在南京帮我带孩子,每年端午节我只是负责采购,包粽子依然是母亲的事,母亲回老家后,想吃都是去超市买。
  “妈妈,有小红书,我也可以学,自己动手包粽子才更像过节,生活要有仪式感嘛。”我的女儿说道。
  网络时代,无论你想做什么,都可以在网上学习,女儿的话让原本犹豫的我立即行动。买粽叶、糯米、五花肉,然后回家上网搜教程,一步步按照教程来,泡米、腌肉,第二天开始实操,包好下锅开煮,数着时间期待着出锅……
  虽然粽子包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卖相也不太好,但味道和买来的没有什么差别。
  “妈妈,真香啊!”看着女儿大快朵颐地吃着我第一次包的粽子,思绪又回到了我小时候,一家人聚在一起过端午,屋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飘满粽香的小院,房前屋后色彩斑斓的葫芦,溢出小院的一家人的欢声笑语……那年那月那些事,是我记忆深处一道最美的风景,无论何时想起都会让我心生眷恋,又似是一坛陈年佳酿,总有一股暗香扑来,让我微醺般沉醉,飘飘然。
  希望若干年后,女儿也能想起,那年端午,她吃过的妈妈第一次包的充满爱的味道的粽子,感受那份浓浓的端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