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版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10日
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奏响时代最强音
本报评论员
文章字数:1,758
  历史必将铭记这一天:2021年12月3日,随着中国、老挝两国元首通过视频连线共同下达发车指令,中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是首条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使用中国设备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国际铁路。茶马古道的马帮铃声,变成新时代“一带一路”的合奏共鸣。

  从宏观视角上看,中老铁路是“一带一路”画卷上的“大写意”——从昆明起始,穿越“三山四水”,经过友谊隧道进入老挝,抵达万象,全程1035公里。它犹如一把“金钥匙”插入中南半岛,向北衔接中国铁路网,向南可与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实现铁路联通。自此,老挝告别了没有火车的时代,实现了“陆锁国变陆联国”的梦想。

从微观视角上看,修建这样一条高标准、现代化的铁路,又是一幅精耕细作的“工笔画”——沿途山高谷深、地质复杂、水系众多,“不是在天上,就是在洞里”,修建难度极大。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施工组织面临巨大挑战。穿山岭、跨江河、过森林,每一寸推进都离不开建设者的艰苦奋战。

  作为中老铁路设计、建设的主力军,中国中铁再次弘扬“开路先锋”精神,彰显铁军无畏担当。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老铁路建设系列指示批示精神为强大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集结所属近20家单位的优势兵力,借鉴先进管理模式,采用精良工艺设备,发挥在西南地区复杂地质环境修建山区铁路的经验优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全线勘察设计、电气化施工、铺轨及关键性工程建设任务的大会战。

  在人迹罕至的密林,勘察人员采用“空、天、地”综合手段,运用卫星定位技术和高精度先进设备,克服了落后的交通设施和密集植被给野外勘测带来的巨大挑战。铺架队伍派遣精兵强将,采取“三班倒”的方式24小时不间断施工,创造了铺轨速度新纪录。在“一隧连两国”的友谊隧道,建设者采用“注浆堵水、全包防水、圆形多层结构、强化材料防腐”等一系列措施,最终攻克盐岩地质这一世界性难题。在站房建设关键期,建设者与恼人的雨季打响遭遇战,“抢晴天、战雨天、牛毛细雨是好天”,依靠合理调度组织,确保施工进度。在壮美的元江特大桥,建设者大胆创新,首创墩顶横梁和中间“X”型钢结构横向连接的施工工法,为类似地质条件的桥梁建设贡献了新方案。电气化施工人员依托数字施工、智能建造  “双轮”驱动,打造“四电”工程新标杆。沿线随处可见的中国中铁制造的道岔、架桥机、搬运机等机械设备,在铁路建设中大显神威……

  此外,各参建单位坚持将环保理念植入施工生产全过程,始终坚持施工进度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把中老铁路建成“金山银山”环绕的绿色之路。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展支教义诊、捐资助学、抗洪抢险等活动,用实际行动浇灌中老友谊之花。

  列车穿越“时空隧道”,历史与当下在钢轨上重逢。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中铁就承建了迄今为止我国最大成套援外项目之一——坦赞铁路,被誉为“自由之路”“南南合作的典范”。半个世纪的更迭,改变的是技术、工法、装备,不变的是责任、担当、情怀。作为最早“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之一,中国中铁已经为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受到海外业主和当地民众的广泛赞誉。

  是什么,让我们有勇气、有底气一直站在历史的潮头?从1894年山海关桥梁厂的机器轰鸣声中,从“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在京张线上建造的“人”字形线路中,从中国革命先驱王尽美在山桥厂的振臂一呼中,从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贺龙亲手授予的“开路先锋”大旗中,从习近平总书记首提“三个转变”重要指示中,从一代又一代中铁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南征北战、四海为家的豪迈征程中,我们都可以找寻到答案——那就是伟大的“开路先锋”精神!正是凭着这种精神,我们在中国乃至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历程中书写了气壮山河的光辉篇章。

  眼下,古老的澜沧江畔,中老铁路犹如一条新生的“钢铁河流”,带动着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全部动起来。一水动而万物生,一幅和谐美好的历史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历史是冷静的,但书写历史的奋斗是火热的。工程项目终会结束,但创造与奋斗精神必将永恒。让我们再次向参与中老铁路建设的每一位中国中铁人致敬!让我们在“开路先锋”旗帜的引领下,以中老铁路建成通车为新起点,继续建设好雅万高铁、匈塞铁路、帕德玛大桥等海外重点项目,为“一带一路”沿线带去高质量的中国桥梁、中国隧道、中国高铁,为共建“一带一路”继续贡献中铁智慧和中铁力量,奏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