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金戈铁马到琴棋书画,从大漠孤烟到江南水墨,从忠肝义胆到千里婵娟,一首首诗词歌赋,让我们触摸到华夏文明浓厚的家国情怀。
在我国古代,家的意思与现代稍有不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领地称“天下”;天子将部分土地分封给兄弟子侄,称为诸侯王,诸侯王的领地称为“国”;诸侯王把部分领地分给子侄,称卿、大夫,卿、大夫的领地叫“家”。于是儒家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些都很好地说明了家国天下的关系。后来,随着时代发展,“家”逐渐演变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
正是自古以来国与家的这种休戚与共的关系,家国情怀成了古代文人士子最浓烈的精神底色和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情怀。孟子说:“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即自己一身的荣辱成败皆系于家国。
毛泽东同志曾经号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去理解和实践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年七月中旬,我有幸到访了明末清初著名爱国志士、思想家顾炎武的故居。园中的“慈母阁”真实呈现了家国水乳交融的关系。母亲王氏在顾炎武很小的时候就教以忠义故事。她临终前告诫顾炎武:“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惧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目于地下。”顾炎武
文艺园地深得母亲的言传身教。长大后,面对动荡的时局,努力探寻救国之策,提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成为后世一代代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我国是诗的国度,这种深植于心的家国之情在诗人的笔底澎湃,在诗歌中回响,绵绵传递,不绝如缕。
从《诗经》“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黍离之悲”的家国忧思到《礼记》“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的舍家为国;从先秦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贞不屈到唐代戴叔伦“愿以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碧血衷心;从宋代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精忠报国到清代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雄豪气;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诗人始终如一抱着保家卫国必胜的坚定信念,一身肝胆,风骨铮铮,凛然正气,生死无惧,将“一腔热血愿染河山灿烂”表达得淋漓尽致,蕴藏和传送着浓烈的家国情怀,光照古今。
流淌在我国古典诗词长河中的,更有巾帼不让须眉。婉约派诗人李清照的“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秋瑾的“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一首首,一句句,浸润在字里行间的是化不开的家国情怀;一篇篇、一章章,萦绕在眉间心上的是挥不去的家国心绪。让我心律动,与之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