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老先生的《上交款账单》在眼前翻开,似有一股莲花的清香扑鼻而来,数十字的记录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往事,崇敬之感油然而生。
董汝俊老先生1931年出生于山东省昌邑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56年从唐山铁道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中铁,入职不久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技术员开始一直做到高级工程师,先后担任科长、处长、项目指挥长、常务副指挥长等职,曾获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省级劳模等荣誉称号。他曾因在桥隧技术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而被收入《中国名人录》一书中。
在担任南昆铁路常务副指挥长期间,董汝俊因攻克米花岭、大瑶山等长大隧道技术难关,在通车时受到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1996年以65岁高龄退休。在职期间,董汝俊秉承“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原则,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因其品行高尚,被同事们尊称为“董老先生”。
南昆铁路一线工程于20世纪90年代设计,1997年3月18日全线铺通,是一条连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和云南省昆明市的国铁Ⅰ级干线电气化铁路,是南方铁路网的一条东西向运输大干线,也是西南地区通往防城、北海、湛江港的便捷通道。“交钱收据”的故事要从他担任隧道局南昆铁路常务副指挥长时讲起。
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正处于转轨变型的摸索期,在这一特殊时期,尽管从上到下都在与腐败现象作坚决的斗争,但仍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钻制度的空子。时任常务副指
文艺园地挥长的董汝俊时时经受着金钱诱惑的考验。作为手握物资采购、劳务选用大权的他,每月经他手使用的经费数以亿计,签审的合同、经费开支不计其数。照常人猜测,这么一位“实权派”应该“收获满满”,但董老却是一个两袖清风的“困难户”。退休时,仅有一处位置在洛阳的70平方米的两居室住房。他对自己分管的工作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工作中廉洁公正、勇挑重担、老练沉稳,“董老先生”因此得名。
1997年,也就是董汝俊退休后的第二年,南昆线查处了一起违纪案件,其中有几笔钱涉及董汝俊,为此,原铁道部纪委专门派出调查组赴洛阳调查此事。调查组在与他谈话时,董汝俊告诉调查组的同志说,自己当时确实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收了这几笔钱,但是当时都按照规定上交了财务,并拿出当时上交钱款时财务开具的收据。经调查组核实,由他上交的钱数与涉案的钱数分文不差。调查组的同志十分感动,返京临行时专门来到董汝俊家里再次看望了他。
自此以后,这份账单成为董家的家书,流传至今。
董老的儿子董一民下乡返城后,秉承父亲的意愿,又做了一名筑路人。1979年,董一民进入中铁三局一处,从一名推铲司机干起,在筑路这行当里一干就是三四十年。他先后担任过工程队党支部书记、党委干事、纪委检查员、处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长、组织部长、项目党工委书记等职,直到在中铁北京局城轨公司纪检监察岗位上退休。董一民在职期间,曾多次荣获股份公司优秀纪检监察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和先进工作者称号。在参与京沪高铁建设中,荣立山西省个人三等功。
董一民遵从父亲的教诲,作风清廉正气,工作兢兢业业,用自己的一生为企业的发展贡献了青春和智慧。历经60多年,董一民也领悟到了父亲倾其一生对党和国家、企业努力付出的真正意义。
两代人的耳濡目染,让董老的孙子董昊威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了父辈们走过的路,踏上了工程建设之路。青春飞逝,岁月如梭。转眼间,8年已经过去了,现任中铁北京局贵阳双龙项目经理的董昊威已经是单位的优秀项目经理,在他的身上映显着爷爷和父亲身上那种对党忠贞、做事清廉、对事业执着的追求。
“一把戒尺放心上,上下廉耻当自强,淳朴家风育子孙,武定天下文兴邦”的歌声回荡在耳边。目光回到桌上,保存如新的信笺旁,一双小手正在悄悄地翻开董汝俊生前的画册,他久久正凝视着曾祖父的照片,眼光中闪现着无数崇敬和向往。
一份账单,是一份信仰,是一封家书,是一种家风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