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清晨,因有事急需赶回贵阳。我从长沙乘高铁不足3小时便抵达贵阳。这不禁让我想起20年前,我从贵阳出差到长沙,却是在拥挤的绿皮车厢内站了近15个小时,在第二天拂晓时分,带着满身酸臭、拖着酸软双腿挤出火车站。
作为一名铁路工程建设的“铁二代”,我参加工作近30年来,从历史资料中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1年来,在党的英明领导下,伟大祖国以及黔中大地铁路交通事业发生的翻天覆地巨变。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交通出行异常困难,曾是地处云贵高原东麓贵州的真实写照。抗战时期,大西南地区修建了第一条准轨铁路——黔桂铁路。然而仅在贵州境内泗亭至都匀的一段不到150公里长的铁路,后来也被国民党毁坏。
新中国成立后,黔桂铁路终于在1958年修筑到贵阳,结束了贵州省没有铁路的历史。而随后,贵阳火车站作为省会的第一个火车站也于1959年初建成启用。
“铁路修到苗家寨呀……村村寨寨连北京……”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这首《铁路修到苗家寨》欢快欣喜的歌曲声中,面对简陋的生产工具、艰苦的生活环境、繁重的施工任务,我的父辈们以乐观向上的革命战斗情怀、无惧牺牲的拼搏奉献精神,不仅先后建成了川黔、贵昆、湘黔等铁路干线,与黔桂铁路一道构成以贵阳为枢纽的“十”字形贵州普速铁路网。
改革开放以后,企业参建株六复线、黔桂铁路扩能改造等多条铁路工程。特别是在新建南昆铁路贵州段,建成号称世界高瓦斯第一铁路长隧的家竹箐隧道,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又矗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广州喝早茶、贵阳吃午饭。”“早上成都龙抄手、中午重庆火锅、晚上贵阳辣子鸡。”进入新世纪,随着武广、京沪、哈大等高铁开通运营,粤黔渝川等旅游美食人士有了新的渴望。
那些年,难出行、慢出行的煎熬日子已经留在记忆深处。作为一名铁路建设者,在外地出差乘坐干净舒适、风驰电掣的高铁列车时,也期盼家乡贵州什么时候能修建一条高铁。
终于,这一天来了。2008年10月,连接贵阳、广州两个省会城市,穿越贵州黔东南州喀斯特地貌贫困山区的贵广高铁开工建设。企业担负起了包括全线第一长隧岩山隧道在内的第3标段的艰巨施工任务。
2010年3月26日,沪昆高铁长昆段拉开会战序幕。中铁五局先后承建了贵州西段第8标线下土建工程,整个西段的正(站)线长轨铺设,以及包括位于黔滇两省交界处、沪昆高铁全线第一长大高风险隧道的壁板坡隧道在内的云南段1标艰巨施工任务。
首战贵州两条高铁,全体参建员工持续传承“开路先锋”精神,依靠科技攻坚克难,拼搏奉献再创辉煌,按期安全优质交验管段工程。
2014年12月26日,贵广高铁胜利开通运营,宣告贵州正式进入高铁时代。两地之间最快仅需4小时多一点就可以到达。而此之前,乘火车最快也要20多个小时。
2016年6月16日,在贵阳北站前方成功铺设最后一组500米长轨,沪昆高铁实现全线轨通。年底,随着12月30日贵州西段开通,沪昆高铁迎来全线运营高光时刻。
而今,随着成贵高铁,以及铜玉、安六等省内城际高铁相继建成开通,贵阳至周边省会及全国重要经济区全部实现高铁联接,形成了2至8小时高铁交通圈。
“不是夜郎真自大,只因无路去中原。”这是贵州人曾经的无奈与心酸。今天,这个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以贵阳为中心的大西南“十”字形高铁网已经形成,作为全国十大高铁枢纽的建设目标正加快实现。
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高铁,从“哐砌哐砌”到“朝发夕至”,从贵阳站到贵阳北站、东站,贵州铁路交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慢到快、从线到网的巨大变迁。这是新中国铁路交通事业发展的缩影,见证的是祖国日益繁荣富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足迹。
中铁五局,作为参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而光荣组建的建筑施工企业,几代员工始终高擎“开路先锋”大旗,始终赓续红色血脉,挺起共和国长子的铮铮铁骨,在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党和国家赋予艰巨任务的同时,也实现了企业跨越式发展,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