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攻克单一艰巨任务的团队,到引领行业的组织;由专注于桥梁的“小众”组织,到涵盖大部分领域的勘测设计院所;由纯粹的勘测设计院所,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企业,从1950年到2020年,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的成长发展壮大之路艰辛而坚定。70年的沧桑时空里,有多少精彩的瞬间、多少无悔的青春、多少丰满的灵魂,都已凝固成永恒的基石。
武汉长江大桥设计组
1950年2月21日,正月初五,江城武汉的民众正沉浸在新中国首个春节的欢乐气氛中,没有多少人会留意,一支勘测队在临近傍晚时分悄然到来。
第二天一早,勘测队成员一起登上汉阳龟山。站在山巅眺望长江,队长梅旸春与所有的队员同样兴奋。面前这道浩汤之水,已阻隔两岸千万年,现在,新中国要建长江大桥了,怎不令人兴奋!而他们这支20多人的队伍,正是铁道部派出的武汉长江大桥测量钻探队,怎不令人兴奋!梅旸春从1934年跟随茅以升先生修建钱塘江大桥开始,就盼望着能在长江上建桥,现在梦想就要实现了,怎不令人兴奋!
就这样,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址、桥式方案的比选,地形、线路测量以及地质测绘和勘探工作开始了。6个月后,铁道部设计总局武汉长江大桥设计组在北京组建,组长梅旸春、副组长胡世悌。虽然暂时只有10来个人,但有了测量钻探队取得的第一手资料数据,武汉长江大桥初步设计的准备工作快速铺展开来。两年后,1952年10月,铁道部设计总局将武汉长江大桥设计组、测量钻探队合二为一,又囊括郑州黄河大桥设计组,组建成为“大桥设计事务所”。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推进迅速。1953年4月,政务院成立“铁道部武汉大桥工程局”,大桥设计事务所里参与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的人员,在胡世悌的带领下,成为大桥局首批职工,组成“铁道部武汉大桥工程局设计事务所”。半年之后,武汉长江大桥的配套工程、也是武汉长江大桥练兵的工程“武汉汉水公路桥”开工。1955年12月31日,汉水公路桥(即现在的“江汉桥”)建成通车。通车前,“武汉大桥工程局设计事务所”更名为“武汉大桥工程局设计处”。不久,随着武汉大桥工程局改名“铁道部大桥工程局”,设计处更名为“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勘测设计处”。
大桥局勘测设计处
如果说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得到了苏联专家的技术支持,让新中国的桥梁建设者在现代化桥梁建设进程中完成“建成学会”的升越,那么,南京长江大桥就是对建设者们“自力更生”的一次考验。
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后期,南京长江大桥的勘测设计就已启动。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之时,大桥局设计处的许多技术人员都已参与到南京长江大桥的筹建中。
相较于武汉,南京长江大桥桥位处江更宽、水更深,地质水文条件更加复杂多变,曾被国外的桥梁专家认定为是不适合建桥的地方。大桥局设计处派出“南京长江大桥设计组”常驻工地,配合大桥施工。设计组负责人曹桢、王伟民一边集思广益细化方案,一边组织力量进行实验,最后,技术设计方案工作于1960年夏初完成,9个水中墩采用了4种不同的基础施工方法。
此后不久,梅旸春因脑病复发,抢救无效,与世长辞,年仅62岁。
梅旸春没能看到新中国桥梁的第二座里程碑——南京长江大桥的通车,没有看到第三座里程碑——九江长江大桥的建成,更没有看到芜湖长江大桥、京沪高铁大胜关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等一座座飞虹越大江的壮美画面。但他的继承者们却通过一座座里程碑快速成长起来,并奠定了日后设计处“树时代丰碑,出一流人才”的发展基础。
大桥局勘测设计院
1986年3月28日,由铁道部批准,“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勘测设计处”更名为“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勘测设计院”(简称“大桥院”)。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更名,它意味着“大桥院”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执行上级任务的单纯技术部门,而开始成为经济实体。当月,大桥院即开始实行经济责任制,根据经济活动和经济要求确定责任,根据责任规定考核指标、制定奖惩办法,并要求在执行中严格按照规定的责任制办事。
这一天并不是突然来到的。
1978年11月1日,设计处实行奖励制度,开始倡导多劳多得。1980年6月,设计处工程技术职称套改评定工作启动,一次性对210名技术人员职称进行了套改工作。套改出高级工程师17名、工程师104名、助理工程师73名、技术员15名……这些,给工程设计人员带来了一波又一波新的工作动力。1986年4月,大桥院部分青年知识分子自发成立“青年桥梁研讨小组”,并自办技术刊物《一线天》。
1987年4月7日,大桥院被国家计划委员会定为“工程勘察和工程设计双甲级单位”,获得甲级证书;1988年3月,大桥院开始推行院长负责制;1988年3月25日,大桥院成立勘测总队,勘测系统的人、财、物统一管理,技术人员实行派遣制,财务实行二级核算承包机制。
在企业化进程中,大桥院迈着稳健的步伐前进。
1991年8月16日,是一个需要铭记的日子。汕头市召开汕头海湾大桥开标大会,宣布汕头海湾大桥的设计和施工由铁道部大桥局总承包。汕头海湾大桥的中标和建设过程中的艰难,与它日后的影响力几成正比,说它是大桥院融入市场的标志性项目丝毫不为过。
这座“中国首座现代化悬索桥”,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桥梁,它在设计上达到了多项世界之最,在施工中,也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悬索桥建造技术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数十年的历史就此结束,也标志着我国大跨度悬索桥新纪元的到来。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2003年底,大桥院完成公司制改造,设立了法人治理结构,更名“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2004年,面对国内建筑市场疲软、桥梁市场靡顿、人才流失等诸多困难,大桥院领导班子审时度势,一致认为必须以科技创新和优质服务来赢得市场。依靠“深入市场、全员参与、以点带面、滚动发展”的营销策略,当年大桥院逆势崛起,新签合同额达1.7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随着市场前景日渐明朗,大桥院适时提出“以桥为主,有限多元”发展战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相继成立了中铁武汉大桥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中铁大桥(南京)桥隧诊治有限公司,形成了从桥梁咨询、勘察到设计、审核、监理、诊治的全产业链结构,承担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项目,综合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2009年,以投资促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催生了建筑市场繁荣,大桥院抓住机遇,再次调整思路,确立了“以桥为主、多元并进”的发展战略和“大经营、大开发”的经营策略,全力拓展市政、轨道、规划、建筑等市场领域,成立了城建院,收购了芜湖市规划设计院和芜湖市建筑设计院,努力实现产业多元化。在这关键的十年发展中,大桥院桥梁勘察设计领域的优势地位不断巩固。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
2010年,是大桥院发展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10月,在武汉举行的“大桥院成立六十周年庆典暨国际桥梁技术论坛”吸引了八方来宾,海内外的200多位领导、专家、学者出席;12月,大桥院在继2006年升格为副局级单位后,再次升格,成为正局级单位,由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直接管理,更名为“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2013年,大桥院出资参股安徽省综合交通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创新轨道交通业务发展方式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2014年,大桥院实施院、所制改革,进一步推进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8月,武汉院并入集团公司,第二年便成功取得了铁路甲(I)级资质,企业具备承担铁路行业内所有设计任务的业务水准。
2017年,为适应国家轨道交通市场快速发展需要,大桥院组建了轨道院,并坚持走品牌化的工点强院发展道路,为今后在轨道交通市场切下更大“蛋糕”集聚了力量。
2019年,大桥院科学研判市场形势,不断丰满营销体系、注重营销策略、提升营销能力,成立了“北方、东部、南部、西部、中部”五大区域经营指挥部,有力推动了市场营销工作的全面开展。
白驹过隙,精神永驻。又是10年过去,时序进入2020年。
此时的大桥院,生产经营合同额已由千万元级向十亿元级跨越,业务范围遍布全国各省市以及加纳、马尔代夫、孟加拉、摩洛哥、赞比亚等十几个海外国家,发展版图也更加宏大,不仅设立了第一设计院、第二设计院、第三设计院、城建院、轨道院、勘察院、测绘院、科研院、华东分公司、重庆分公司等10个直属生产单位,还拥有城市规划院、时代建筑院、武汉院、咨询监理公司、桥隧诊治公司、芜湖审图中心等6家子公司,业务范围不仅在上下游延伸,业务序列也得到极大拓展——“以桥为主,多元竞进”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得到践行。
此时的大桥院,员工数量由原来的百余人发展到千余人,培养了3位工程院院士、7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30多位国家级专家,100多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数百位高级职称专业人员。
此时的大桥院,业绩库里已有太多闪亮的珍珠: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东海大桥,世界首次采用三主桁三索面结构形式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平潭海峡大桥……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已有70年积淀的现代化企业,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发展之路上的竞争对手是谁?总经理田道明说:高速发展的今天,谁都可能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也都可能是携手前进的伙伴,但最大的对手永远是自己,对个人是如此,对企业更是如此。未来,中铁大桥院会在不断超越自我中发展前进。
邓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