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搭汽渡可真不是个事儿,等旁边那座桥建好就好咯!”在赤壁前往洪湖的汽渡上,送货到洪湖曹市工业区的货车司机老李望着正在修建的赤壁长江大桥期待地说。
4月29日,这座由中铁大桥局承建、备受当地百姓关注的大桥迎来新冠病毒疫情后首个大节点——主塔全部封顶。
“赤壁长江大桥终于从梦中走出来了”
俗话说,“隔山不远隔水远”,早日建成赤壁长江大桥,“天堑变通途”,一直是洪湖和赤壁人民的梦想。
4月29日一早,我们采访的一行人从武汉出发,前往赤壁长江大桥项目北岸。从赤壁过江前往洪湖,只能选择汽渡。通往汽渡码头狭窄的道路仅能容纳两车通过,错车极不容易。
在排队等待闸口开放时,问及旁边的货车司机,每天过江要花多长时间。他答道:“运气好,刚到码头,就能过,过江半个多小时吧!运气不好,排队等一两个小时也是有可能的!”
事实上,早在20多年前,企业家陈天生便提出在家乡赤壁投资建设一座长江大桥,并取得一些进展。他的建桥初衷,源于年轻时去对岸为病重的祖母买药,却因过江不便耽误了时间,以至回时没有来得及见上祖母最后一面,这让他下定决心在这里建一座长江大桥。然而因为种种原因,这个计划搁置了。这一耽搁就是20多年。
2018年,赤壁长江大桥正式开建,有“建桥国家队”之称的中铁大桥局承担施工任务。60多年前建成了武汉长江大桥、实现了中华儿女跨越长江天堑梦想的大桥人,又来到了赤壁。在看到赤壁长江大桥开工建设的新闻后,当地人民在荆楚网留言,“赤壁长江大桥终于从梦中走出来了!”
赤壁长江大桥建成后,从洪湖市区到赤壁高铁站车程将由原来的两个多小时缩短至一个小时,绕行往返近百里前往对岸买药的故事将不复存在。
“每日多爬0.1米,主塔提前一个月长成了“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赤壁长江大桥项目耽误了两个月的工期,原来的计划被打乱。为把延误的工期抢回来,项目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开足马力,打响“安全复工战”。
走到项目入口处,看到的便是测量体温的工作人员和一些消毒用品,四周随处可见疫情防控的通告和标语。
在大桥北岸主塔下方的会议室,项目一分部经理王新文介绍:“项目部北岸是3月11日正式获批复工的,南岸更早一点。我们采取‘蚂蚁搬家’的方式,分批次以包车方式将工人们从全国各地接回赤壁,‘点对点’接送防止路上感染。同时,鼓励员工自驾返回。”所有返岗人员到达赤壁后,第一时间被安排到医院做全套检查,确保全工地无疫情发生。
湖北项目复工比其他地区晚。未正式复工前,项目部就积极与合作伙伴和劳务队伍联系,防止工人流失,复工后又进一步加大劳动力和设备投入,两岸共增加500余名来自四川和贵州的工人,并耗资4000多万元采购了一批新设备。
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原本仅白班作业的项目,近期多个关键工点采取了24小时不停工“三班倒”作业。同时,项目部制定劳动奖励考核办法。“今年,我们已经发放了45万多元用来激励工人的积极性。”王新文说。
项目部还优化了施工方案,在不影响质量的情况下,将塔柱灌注每节段4.5米优化为6米,使塔柱浇筑总节数由40节减少为39节,减少了10天工期。
项目部各项措施取得良好成效,塔柱长高速度由疫情前平均每天0.5米提高到每天0.6米。“每日多爬0.1米,主塔提前一个月长成了!”王新文笑着说。4月29日,大桥主塔正式封顶,比复工后所定计划提前了近一个月,相当于已经抢回原定计划一个月的工期。
“用‘三十六计’围剿安全隐患”
北岸大桥主塔下方设置了一排安全体验区,分为“洞口坠落体验”“安全带使用体验”“安全帽撞击体验”“预防触电事故”四个区域。虽然这些体验不会真的对人造成伤害,但会让人真实地感受到不遵守安全规范的可怕后果。每个工人上岗第一天都需要到体验区来感受一下。“要让工人们从上班第一天就将施工安全铭记于心。”现场安全负责人李严明说。
大桥连接革命老区洪湖和赤壁,南岸位于三国赤壁古战场上游约6公里处。项目部因地制宜,结合历史文化在南岸制作安装了《安全生产三十六计》宣传牌。项目部办公室主任马海斌说:“我们用‘三十六计’围剿安全隐患。”《安全生产三十六计》用简洁凝练的文字书写,包含预防策、防范策、控制策、抢救策、处理策、整改策六个方面的内容。如第一计中的“居安思危”部分提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防患于未然。为了安全生产,应安不忘危,预防为主。”项目部安全文化建设取得良好的成效,进场三年来,实现了安全“零”事故。
下午,我们离开大桥工地。这座世界最大跨度钢混结合梁斜拉桥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渐渐远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座世界级大桥会以恢宏之势,为长江两岸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插上新的腾飞翅膀。 刘佩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