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0年03月05日
我的家园我来守
文章字数:1,688

张璇 中铁七局武汉公司

  作为中铁七局武汉地铁5号线项目部的一名普通员工,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出生、 上学、 生活在武汉, 工作也在武汉。武汉就是我的家园。
  今年春节, 我和我的爱人主动申请参加春节值班, 本打算在过年时把 2 岁的宝宝接到工地, 一同度过一个不一样的春节。可是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打乱了我们的安排。为了避免宝宝感染病毒, 我们选择把宝宝留在了娘家。而我们, 毅依然选择了坚守在工地。 
  

我的项目我来守

  “封城” 后的武汉显得格外冷清, 往日热闹的街道此刻在疫情的笼罩下, 行人、 车辆寥寥无几, 大街上空荡荡的, 疫情犹如一座大山压在了所有人心上。每日看着网络、 电视上铺天盖地的预防措施, 让我们知道了该如何保护自己、 保护他人。
  “保护好自己就是对城市最大的贡献。 ”网上这句话成为我们坚守的座右铭。
  为了确保项目范围内的疫情得到有效防控, 在准备了充足的食物和口罩、 消毒水等物资后, 我们也将自己同外界隔离起来。
  每日, 项目驻地和工地现场成了我们有限的活动区域。测量体温、 办公生活区消毒、工地现场安全巡视、 设备保养维护、 盾构区间检查积水情况……这就是我们日常的值班工作。此外, 健身房、 阅读室、 羽毛球场、 篮球场这些活动场所也成为我们娱乐的重要阵地。每日虽然缺少了往日的热闹相聚, 但这就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使命。
  期间, 项目领导为了照顾我们夫妻俩, 让我单独回家去照顾宝宝, 但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作为春节值班的项目后勤主管, 这个时候我绝不做逃兵!只要项目需要我, 我就一直留下来, 我愿用微薄的力量来守护我的项目。

我的家庭我来守

 
  忙完一天的工作, 每天晚上与宝宝视频的时光是最快乐的, 听着宝宝奶声奶气的一声 “想妈妈” , 我那颗坚强的内心瞬间被击溃。跑回家的想法在脑中一瞬而过, 我不能回去, 我不想等宝宝长大后知道他的妈妈是个 “逃兵” 。
  “妈妈在工作, 宝宝要听外婆话, 过几天妈妈就回来了。 ” 虽然自己也不知道这个过几天是多久, 但这也算是一种信念吧。
  “要不我们把宝宝送到你们项目部来看一下你吧。 ” 母亲知道我想宝宝, 虽然知道这有感染的风险, 但母亲仍然试探性地问道。
  “别了, 每天视频就可以了。 ” 家里到项目部20公里的距离不算远, 但为了这短暂的相聚让家人冒着感染的风险, 我不愿。
  也许是为了让我宽心, 母亲每天都会把宝宝在家里各种状态的视频录制下来发给我看, 但每次打开视频, 我那不争气的泪水都会忍不住往下流。
  每日除了与宝宝视频聊天外, 我也不忘与父母聊聊疫情防护。“要少出门, 勤洗手, 多通风。家里每天要用消毒水消毒。 ”“在家要适当运动, 保持睡眠充足, 增强抵抗力、 免疫力。 ”“要放松心情、 不要轻信谣言, 一切都会好的。 ” 年长的父母不喜欢上网, 每天我都将在网络上学习到的各类防控知识传递给他们。他们也将在电视上看到的案例讲给我听, 我们相互传递着正能量。 
  

我的 “家人” 我来守


  同住长江边, 共饮长江水, 同是武汉人, 在武汉这座城市我们都是一家人。每日在网络新闻上看着医护人员为疫情患者忘我工作、 工程建设者为建设 “雷神山” 昼夜拼搏、 的士司机为医护人员保驾护航、 外卖小哥为服务大众卖力奔跑……我的心就在不断地被感动。有时我会悄悄地跟老公说, “我真想去做一个志愿者, 为家乡人民做点什么, 哪怕去给他们端茶送水, 也算是尽一份薄力。 ” 但我知道, 此刻项目部更需要我, 项目部就是我的前线阵地。
  机会来了, 2月4日上午9点, 项目部接到武汉地铁集团的通知, 位于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 “方舱医院” 隔离病房建设急需人手帮忙。作为项目部应急小分队的一员, 我和项目部其他7名应急小分队队员连忙赶往武汉国际会展中心。
  9 点 30 分, 我们到达会展中心后立即与现场负责人取得联系, 在接到负责一层、 二层病床整理和搭设病床隔断任务后, 我们立即带上工具投入到建设中。
  经过一天的工作, 我们和其他参建单位人员于17点30分顺利完成了病房隔断和病床整理工作。
  离开前, 望着一天的工作成果, 大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也算是完成了一个心愿。
  这段时间, 每个留守的武汉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在默默地支持、 守护着我们的家园, 用我们独特的方式抗击疫情。疫情当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 此刻, 我们的使命就是坚守好自己的岗位。 (本文为张璇口述 郭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