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20时, 中铁四局二公司物资分公司太湖隧道项目钢筋加工中心车间主任席海荣刚刚忙完一天工作后, 正在吃晚饭。碗还没放下, 手机铃声响了起来, 是厂里钢筋班的工人吴以忠打来的。
“席主任, 现在兄弟们都想回去上班, 但是现在疫情严重, 大家都不敢出去, 您能不能给想点办法。 ”
“啊, 老吴, 别着急, 我们也正在想办法。你们不要自己往外走。告诉你那些兄弟, 等我电话。 ”
挂断电话, 席海荣就去找项目经理费晓春。
吴以忠46岁, 安徽阜阳市颍上县谢桥镇刘家村人, 在四局工程项目上干活多年,已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钢筋班能手。前年他转战到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项目,一起的还有同村的其他6个人。
按照往年惯例, 过完正月初六, 老吴基本上就往工地上赶了。但今年情况特殊, 因为新型冠肺炎疫情, 他被 “封” 在了村子里,进不能进, 出不能出。
老吴积极配合村里的工作, 坚决不外出, 同时盯着新闻, 看疫情发展的形势。
看到中央提出有序复工复产的决定后,老吴松了一口气。
“我们这些人, 都是家里的顶梁柱, 一天不干就没收入。再说, 项目工期也耽误不得, 老停着, 也不得了。 ”
但怎么走出村子, 走到工地上, 对老吴他们来说, 是个头疼事。于是, 他就找到席海荣想办法。
太湖隧道项目位于无锡市境内, 是江苏省重点工程之一, 一直以来工期紧、 任务重、人员紧张。随着无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相关政策的出台, 项目部也正式进入复工阶段, 想方设法把耽搁的工期抢回来。
席海荣和费晓春商量了一个多小时, 决定从无锡派大巴车去阜阳, 把老吴和他的工友们接回来。
21日一大早, 席海荣和费晓春就到无锡市内大小客运公司找车。
找车不简单, 要有客运资质, 要满足防疫要求, 一番摸底, 席海荣和一家客运公司签订了包车合同。
随后, 席海荣挨个和家在阜阳的工人们打电话, 确定在哪集合, 集合时间, 出门防疫须知, 等等一大堆事。没有联系方式的, 就让工人们互相通知。经统计, 阜阳地区的工人都要搭乘这个包车。
22日凌晨4时, 席海荣就带着两名管理人员对大巴车里里外外进行了清洁消毒。“防护服、 温度计、 口罩、 消毒液、 药品、 毛巾、方便面、 暖水壶一样都不能少。 ” 席海荣对随车携带的防疫物资和其他用品一一对数, 确保万无一失。凌晨5时, 大巴车缓缓驶出项目, 向阜阳进发。
11点10分大巴安全顺利驶进安徽颍上界内。
“你们那边都准备好了吗, 在指定地点等我们, 马上就到了。 ” 每接近一处站点, 席海荣都及时向工人通报。看到排队的工人向大巴车的方向挥手, 他才罢休。
排队量体温、 领口罩, 仔细检查、 上车、落座。工人们在他的引导下有序上车。
考虑到防疫要求, 原本核载55人的大巴车, 只安排了18人乘坐, 路上大家一人两座间隔相坐, 并且车辆尾部还预留了两排座位, 用作突发情况隔离区。
“车子不进服务区, 除了进检查站, 大家一律不许去其他地方。 ” 一上车, 席海荣就给大家明确了乘车纪律。回来的路上, 他每隔两个小时就给大家量一次体温。每次进检查站下车前, 他都要盯着每个人是否戴好了口罩。
22日21时, 历经16个小时, 往返1100多公里, 大巴车顺利抵达项目部, 而此时项目部防疫工作人员也已 “全副武装” 等待, 按照防疫要求引导工友们测温登记、 领取防疫物资、 安排入住。
“没有工人, 我们就没办法复工。我们要求乘车人员必须提供村镇14天健康居家隔离证明、 无疫区旅行史证明。复工人员抵达工地后, 在项目部指定地点医学观察14天后, 就可以上岗啦。 ” 席海荣欣慰地说。 高炼 蔡朝阳 陈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