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丹荔 中铁一局五公司
在我很小的时候, 父母就说, 我是在延安出生的。当时父亲是原铁道部一局五处的职工, 在延安修建铁路, 母亲作为家属跟随在父亲身边, 就在工地简陋的房间里生下了我。
我从小就有一种自豪感, 因为我有一个特别的出生地, 那是从读书识字起就烙在记忆里的革命圣地延安, 那是我从小就无比崇拜敬仰的毛主席、 周总理以及无数革命家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我向往延安, 回到延安成了我心里的一个执念。无数次枕畔梦里, 似乎回到了延安圣地, 似乎看到漫山红遍的山丹丹、 似乎听到高亢嘹亮的信天游回荡在山间。可直到毕业参加工作之后, 才有机会回了一次延安。当时, 我是代表项目部团支部去参加中铁一局团委组织的培训学习, 时间久远, 已不记得学习的具体内容了, 但到宝塔山、 南泥湾、 清凉山等革命圣地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情景,却记忆犹新。
记得那年从青山绿水的浙江一路北上,眼见绿色越来越少、 黄土黄沙越来越多, 滔滔黄河水奔流而过, 一排排整齐的窑洞映入眼帘, 远远的山上一座巍峨的高塔越来越近, 心中便越来越激动。终于再次回到到我向往已久的延安了!“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 不由地想起贺敬之的这句诗歌, 我也多想 “双手搂定宝塔山” , 我也多想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 。
巍巍宝塔山、 滚滚延河水, 杨家岭上西风烈, 南泥湾里 “江南” 美……让我领略的不仅仅是自然风光, 更加震撼我的是无数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的足迹和精神。静静地坐到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旧址斑驳沧桑的长条凳上,望向主席台, 仿佛看到先辈们慷慨激昂地描绘着新中国的美好画卷。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 我们虽平凡如一粒尘, 却在新时代里幸福如一朵花。
匆忙的行程, 让我无法更深刻地去感受我对延安那种像对母亲般的依赖和热爱, 带着些遗憾离开了这片黄土地, 内心深处却与延安更加紧密地靠拢、 贴近。直到如今, 没有机会再去延安。跟着不同的项目走过不同的地方, 似乎离延安越来越远。而在这些年不断学习和成长过程中, 对延安文化和延安精神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历久弥新的领悟, 似乎离延安越来越近。
每当遇到阻碍和挫折时, 我总会想起无数革命先辈在延安黄土高原上开荒种地、 让荒漠变成绿色 “江南” 的艰苦奋斗历程, 想起父辈们徒手修建起成昆铁路、 大秦铁路、 京九铁路等工程所经历的艰难险阻, 想起这些就让人没有理由退缩、 没有借口颓废。安塞腰鼓敲醒了灵魂, 信天游唤起了激情, 所有的挫折和困难都是我们这个和平年代奋发前进途中必须迈过去的坎, 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考验、是境遇对我们的磨炼、 是意志对我们的鞭策。
我心中的延安, 是一座有着厚重历史而又青春焕发的城市, 它的主色彩不仅仅是质朴的黄土高原, 更是自强不息、 奋斗不止的红色延安精神。每当我重温党史、 重拾延安记忆的时候, 就会发现在我身边, 在每一个艰苦恶劣的施工现场, 在每一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 总会有人始终坚守着初心, 传承着自强不息、 奋斗不止的红色延安精神。他们远离家乡亲人、 跨越千山万水而来; 他们住着彩钢瓦搭建的简易工棚; 他们每天坚守岗位, 为了早日完成任务, 甘愿牺牲周末、 节假日; 他们一年到头跟工友相处的时间远远多于跟家人相处的时间。为了建设祖国大好河山,为了让全国各地各族同胞都走上小康大道, 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他们甘愿做一名平凡的筑路人、 化身一粒平凡的铺路石。
每当建成一条条壮美的铁路、 公路, 每当架起一座座彩练般的桥梁, 就会有一种诗意的美、 一种情怀、 一种信念, 萦绕在山川河流间, 萦绕在继往开来的小康路上。它们的一端连接着活力向上、 蓬勃发展的新气象和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激励我们艰苦奋斗、 砥砺前行。而另一端则始终维系着那段战火岁月和苦难历程, 传承至今, 凝聚着我们的精神与意识, 让我们更加坚忍不拔、 更加团结奋进。深刻铭记历史, 牢记初心使命, 做延安精神的践行者。
延安不仅仅是一座城, 它更是我心中的一种信念、 是我不断学习进步路上的一盏灯, 是我心中永不熄灭的一种精神。
风雨八十多年过去, 延安早已旧貌换新颜, 我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前进和成长, 而那威风凛凛又热情奔放的安塞腰鼓,那信马由缰又火辣豪爽的信天游, 始终萦绕在心里挥之不去。
为了修路搭桥而转战祖国南北、 踏遍千山万水, 延安始终是我心里绝美的风景, 始终是我执着的向往, 始终是我心灵的归宿。无论身在哪里, 无论时光荏苒, 总有一天, 我会再回到延安, 回到我出生的地方。到那黄河边、 延水岸, 再去拥抱宝塔山, 去看那山丹丹花开红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