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9年10月17日
雪域高原上筑起“幸福路”
——中铁七局西安公司建设西藏昌都农村扶贫公路侧记
文章字数:1,664
  党中央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后, 中铁七局西安公司积极投身西藏农村扶贫公路建设,在海拔4500米的 “生命禁区” , 克服各种困难、 勤筑民族友谊, 在雪域高原上修建起一条条脱贫致富的 “幸福路” 。 
  

缺氧不缺精神

  2017年, 西安公司的员工们来到西藏昌都,在这里建设15条总长189公里的 “村村通” 农村扶贫公路和1座横跨澜沧江的特大桥, 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便捷安全的出行条件。
  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 空气稀薄, 含氧量仅为内地的60%左右。员工面临的困难远不止高海拔造成的生理反应: 没有自来水, 生活要靠雪山融化的雪水; 没有电, 自己发电只能保障照明和厨房做饭; 没有手机信号, 打个电话要满山跑找信号……
  所有的难题都难不倒建设者们。这支传承抗美援朝战场 “铁军” 精神的队伍, 在困难面前从来都是迎难而上、 勇往直前。
  没有施工道路, 他们通过一次次的爆破, 在悬崖上凿出来一条施工便道。为得到精确的施工数据, 测量人员每天背着几十斤重的仪器, 一走就是一天, 饿了就啃方便面, 渴了就喝山泉水。“每天都走3万多步, 脚掌都磨出了血泡” , 回忆起当时的艰辛, 总工任东海眼睛湿润了。
  高原天路建设同样没有让女人走开。员工张莹上高原时刚过完自己的24岁生日, 男友庞有彬已先行到了工地。听到女友也要来的消息, 庞有彬急忙打电话劝阻:“你千万别来呀, 我都瘦了10多斤了, 你根本吃不消。 ” 未来的公婆也担心她上高原会影响生育而极力反对, 但倔强的张莹决心已定, 经过一番唇枪舌剑, 说服了他们, 就匆匆踏上了去往高原的旅途。 
  

海拔高追求更高

  青藏高原天蓝、 水清, “生动物栖息繁衍, 保护环境不受破坏是项目部更高的追求。
  为了保护好沿线的一草一木, 项目部结合工程特点、 环境特征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环保细则。取土必须遵守 “不得多占, 不得深挖, 不得借道” 原则, 取土机械、 拉土车辆必须按照规定路线行走, 取、 弃土场及时进行地表复原; 钻机下铺着塑料布, 随时擦拭易渗油部位; 设备退场后, 及时种草, 恢复植被…… “苛刻” 的环保要求, 严格的环保标准有效保证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侧格特大桥施工时, 有57根钻孔桩在澜沧江内, 打桩的泥水势必会流入江中, 带来污染。项目部反复调研, 引进了 “泥水分离一体化”设备, 将泥浆过滤、 分离、 收集, 沉淀后的泥饼运至弃碴场, 避免施工生产对江水的污染。
  确保工程高质量, 同样是他们的追求。他们把目光聚焦在解决冻土施工上。项目部多次邀请专家召开方案论证会, 对高海拔混凝土耐久性、 配合比等参数多次实验、 模拟, 通过搭设保温棚、 增加热风机和自动测温仪等设备, 使混凝土满足质量要求。施工时对路基冻土及时换填, 采取分层压实、 增加土工格栅等办法, 有效解决了冻土问题。 
  

民族团结情义深

  施工中, 项目部主动融入当地政府的精准扶贫工作。施工沿线很多村落不通电、 不通水, 项目部施工到哪里, 就无偿为牧民供电、 出资为村里打井。项目部先后向白达乡、 马利镇、 俄西乡等乡镇的45户困难家庭捐赠了电视机、 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为贫困家庭大学生送去了助学金。
  项目部主动录用藏族牧民为工地劳动力, 帮助他们脱贫。村民项巴原来年收入2万元, 到项目部打工后, 年收入增至6万元。来自腊久乡的丹增刚开始自己一人在项目干, 后来他购买些施工器具, 带领五六名牧民一起来项目干活, 帮助更多的人脱贫。项目部还经常在当地举办瓦工、 电焊工等技术培训班, 使更多牧民转变为具备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截至目前, 项目部共招录藏族牧民500余人次。
  “公路让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仅道路修通后出入方便了, 大家还参与修路挣了很多钱, 村里有几户村民都准备买小汽车了。我要继续带大家学技术、 继续支持公路建设。 ” 壮实的扎巴爽朗地说。
  牧民们也把建设者们当亲人一样对待, 经常为员工们送来牦牛肉、 酥油茶、 糌粑等食物以及红景天等藏药。
  项目部办公室墙上, 挂着 “大爱无疆、 功德永存” 的锦旗和洁白的哈达, 这是藏族同胞对建设者的最高礼遇。
  青稞丰收了, 牦牛长壮了, 牧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欢快地唱起了:“太阳和月亮, 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 叫光明。藏族和汉族, 是一个妈妈的女儿, 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天路所及之处, 这美妙的歌声回响在每一个人的心间。 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