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职学生参加单位组织的 “导师带徒”仪式。
“导师带徒” 仪式。学生在见习期参观工程项目。
在中国中铁国际工程班西南交大招聘会上, 学生们争相报名。
编者按 在即将毕业、 走上工作岗位之际, 西南交通大学73名第四届 “3+1” 国际工程班学生, 给中国中铁总裁、 西南交大领导写了一封信, 表达了他们对企业和学校培养的感恩之情和立志建功海外的坚定决心。
时任总裁张宗言收到学生来信后, 立即为国际班学生回了信, 对他们选择中国中铁、 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 “一带一路” 建设伟大事业表示感谢, 勉励同学们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 对组织放心、 对工作安心、 对未来充满信心,“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努力成为中国中铁海外事业的 “耀眼明星” 。回信同时肯定了当前股份公司国际化工程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效, 要求有关部门加大海外人才培养力度, 抓实源头培养, 做细跟踪培养, 加大对海外人才关心关爱的政策倾斜力度, 推进中国中铁海外事业迈上新高度。
为此, 股份公司干部部对中国中铁实施校企合作项目、 建设国际化工程复合型人才队伍的经验做法进行了全面总结。现将全文刊发, 以进一步落实股份公司领导要求, 为各单位加大海外人才培养力度提供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一带一路” 倡议后, 中国中铁作为 “一带一路” 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立足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着眼建设国际化工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 率先提出 “3+1”国际化工程后备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项目, 并进行了积极探索。项目实施近5年来, 共选拔培养海外工程后备人才1500余名, 得到用人单位、 合作高校以及学生的广泛认可, 为中国中铁海外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立足需求, 充分调研, 确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要实现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目标, 必须具有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际化工程人才队伍。从中国中铁当前海外业务基本情况来看, 业务比重与目标市场份额还有较大的差距, 与世界500强中的先进跨国企业和国内大型建筑央企相比, 在体制机制、 经营理念、 人才素质、 发展质量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从历史经验来看, 公司在多年的海外工程建设实践中, 虽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但一些项目也付出了代价, 经受了教训。这些代价和教训从表面上看, 是对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 规则等诸多因素认识不清、 把握不准, 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措施不力,实质上是缺少一支强有力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做支撑。据统计, 截至目前, 公司国际业务员工9026人, 其中: 国内人员1567人, 派往境外工作员工7459人, 且素质优良的复合型人才不多。因此, 建设一支复合型国际化人才队伍至关重要。
为让国际化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得到广泛认同和全面支持, 中国中铁干部部先后多次与合作高校、 中国中铁所属二级企业用人单位以及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座谈交流, 充分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建议。经调研论证, 合作高校、 所属单位一致认为国际化工程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以国际化工程人才需求为导向, 整合校企双方优质资源, 强化学生国际化理论知识学习和工程技能提升, 既符合企业发展需求, 也符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经多方研究论证, 中国中铁最终确立了 “3+1” 订单式国际化工程后备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该项目从大学三年级学生中选拔一批外语好、 专业强、 素质优的学生, 提前签订就业意向书,在大四学年专门组建国际工程班, 由中国中铁与合作高校联合培养。签约学生第四年在完成学校规定课程的基础上, 根据企业需要, 增设国际工程业务知识学习, 增强学生的国际工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中国中铁为进入国际工程班的学生提供大四学年的学费、 培训费, 为优秀学员提供奖学金, 统一安排到中国中铁国内外重点项目进行实习锻炼。同时, 为国际班学生安排具有多年海外实战经验的专家师资力量进行授课。项目力争通过3-5年的时间培养一支 “懂工程、 会管理、 外语好、 商务精” 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把好 “四关” , 夯实基础, 抓实人才培养各个环节
2015年5月, 中国中铁正式启动第一届 “3+1”国际工程班招生工作, 20家所属企业参与。为保证人才 “源头” 质量和培养效果, 国际工程班注重抓实人才培养各个环节。
把好引进关。为确保引进高质量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 中国中铁在招收国际工程班学生的过程中, 严格按照 《人才引进办法》 规定, 坚持 “本科以上, 专业对口” 标准要求, 开展招收国际工程班学生工作, 在引进标准方面做到四个突出, 突出海外志向、 突出外语基础、 突出综合素质、 突出专业功底, 优先选拔有志于从事海外工程项目的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在引进过程中, 按照发布公告、集中宣讲、 所属单位面对面意向选择、 面试、 口语测试、 统筹分配、 签约等程序进行, 确保招收学生质量。
把好培养关。在大四学年的联合培养过程中, 国际工程班学生不仅要学习校方教学计划范围内的课程, 还要学习企业方增设的工程英语、 国际工程招投标、 菲迪克条款等12门国际工程知识相关的内容。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客观感知,专门配备了一批有多年海外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和企业内部专家进行授课, 择机把国际工程班学生选派到中老铁路、 印尼雅万等 “一带一路” 建设重点项目进行实践锻炼, 使学生不仅能学到丰富的国际工程理论知识, 还能够有机会参与到国内外重大工程项目锻炼。
把好就业关。对国际工程班毕业的学生, 实行 “两优” 安排, 根据所属单位实际需求, 优先将毕业生安排到 “一带一路” 沿线的重点项目和地区工作; 暂不适宜安排到海外工作的, 优先安排到国内重难点大项目历练, 增强基础知识和技术本领。同时, 实行 “导师带徒” 培养机制, 为每一名国际工程班毕业生选配道德品行好、 工作经验丰富、 专业素质强的专业指导老师, 有条件的还要选配思想生活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对毕业生在思想上引导、 工作上指导、 心理上辅导、 生活中帮扶, 帮助制定毕业生见习计划并督促执行。
把好跟踪关。为让国际工程班毕业生能安心企业工作、 扎根企业发展, 中国中铁建立了国际化工程后备人才跟踪培养机制, 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和方式, 定期了解掌握毕业生的工作现状和思想状态, 努力创造条件满足毕业生的合理诉求,努力解决国际工程班毕业生的实际困难。每年12月底前, 要求各单位向股份公司干部部提交国际化后备人才培养报告, 及时总结分析培养情况、存在问题和改进的意见建议, 加强对国际工程班学生的关注和支持力度。
加强统筹, 务实合作, 保障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组织开设 “3+1” 国际工程班, 涉及企业、 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多个方面, 企业人力资源部、 财务部、 有关基层项目部以及学校招生就业处、 教务处、财务处、 有关学院都参与其中, 学生及学生家长密切关注, 涉及面较广、 组织协调难度较大, 为切实将该项目落地实施, 取得成效, 中国中铁高度重视, 加强统筹协调力度, 加强国际工程班人才培养全过程管理, 增强国际工程班的影响力, 着力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 保障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统筹校企资源, 强化组织实施。企业方面, 中国中铁将国际化人才培养纳入 “十三五” 培训规划的重要内容, 由股份公司干部部牵头主抓 “3+1” 国际工程班人才培养, 研究出台国际化人才培养指导意见, 大力抓好国际化人才培养。同时, 督促用人单位确定一名领导班子成员作为国际化后备人才培养第一责任人, 安排专人负责国际工程班毕业生培养工作, 有计划、 按进度推进国际工程班人才的选拔、 培养、 使用、 评优等各项工作。合作高校主要领导、 分管招生就业的校领导亲自参与招聘活动,或就国际化人才培养与招聘组成员交换意见, 有的校领导还亲自担任国际工程班的班主任。
抓实招聘组织, 加强价值引导。毕业后就到海外去工作, 对即将参加工作的同学来说, 既新奇又充满诸多疑惑, 海外的待遇、 环境、 安全、 休息休假等诸多问题备受学生关注。为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情况, 干部部制作了 “拥抱中国中铁, 筑梦 ‘一带一路’ ” 的招聘宣传视频片, 编发了学生喜闻乐见且易于传播的招聘微场景, 对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通过宣传媒介进行了 “八问八答” , 通过宣讲会全面宣传企业业绩、 海外工程项目、 薪酬待遇、休息休假规定等基本情况, 以及海外事业未来发展机遇, 打消学生疑惑或顾虑, 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到海外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同时, 与校方深入沟通交流, 落实招聘各个环节细节, 统筹安排好招聘流程, 保障招聘顺利进行。
实行共管共育, 保障培养质量。进入国际工程班的学生, 既是学校的学生, 又是企业的准员工, 兼具双重身份。为将培养工作抓实抓牢, 建立了校企合作 “一对一” 联络机制, 为每一所合作高校指定了一家对口联系单位, 对口联系单位负责学生学习实践、 企业师资选派、 企业文化宣传、 主题活动开展等任务, 同时定期了解学生思想学习动态, 及时回应学生诉求, 化解不良倾向。学校方面, 认真落实班级管理责任制, 专门设置班主任对国际工程班学生进行管理, 统筹安排课程、 师资和社会实践, 以及评先评优等具体工作, 保障培养质量。校企双方形成定期交流制, 研讨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 将学生、 学校、 企业 “三方” 签订的意向扩展到学生家长, 即让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就业知情、 对学生的人生选择支持。
特点鲜明, 模式新颖, 国际化后备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经过近5年的实践, 用人单位、 合作高校及大部分学生普遍认为,“3+1” 国际工程班校企双方重视程度高、 推进实施扎实、 人才培养效果良好。
培养了一支国际化工程后备人才队伍。“3+1” 国际工程班实施5年来, 共选拔培养了1500余名高素质的海外工程后备人才, 多数毕业生已经到中老铁路、 印尼雅万高铁、 孟加拉帕德玛大桥、尼泊尔引水隧道等 “一带一路” 建设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国际工程项目工作。据了解, 相较于普通应届毕业生, 参加国际工程班的学生经过一年的集中学习实践, 视“更为开阔, 专业更加扎实, 语言优势更加突出, 素质更为全面, 对企业的认知更深入, 责任心和担当精神突出, 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可塑性。目前, 不少第一、 二届的毕业生现在已经成长为海外事业的骨干, 对推进海外事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开创了一种国际化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新模式。开展订单式国际化工程后备人才培养是响应“一带一路” 倡议的具体实践, 是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 促进产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契合企业、 学校、 学生的切身利益。“3+1” 国际工程班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得到合作高校的大力支持和学生的积极响应, 校企合作模式已经成为合作高校人才培养的典型案例, 一些中央企业纷纷效仿。
夯实了一个校企合作联系的友谊基础。“3+1” 国际工程班项目, 共有21家中国中铁二级企业, 中南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石家庄铁道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7所高等院校参与其中。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 校企双方建立了深厚的合作情感和友谊,建立了良好的沟通联络机制, 为增进人才培养、 人才引进、 科研开发等多方面、 多业务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稿图文由股份公司干部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