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一天, 中铁大桥局五峰山长江大桥钢梁制造驻厂代表张建华, 兴致勃勃地赶往他的师傅左大道老人家里。
张建华是左大道当时培养的最小的一个徒弟。虽然他经常去看望左师傅, 但这次他是陪同央视记者去采访师傅。因为1969年央视拍摄的纪录片 《南京长江大桥》上打铆钉的英俊小伙, 竟然是师傅左大道。
左大道老人在接受采访时, 讲述了当时他工作的情景: 当时南京长江大桥上打铆钉, 由5人一个小组配合完成。这5个人的分工分别是: 枪手、 副枪手、 烧钉手、 顶钉手和喂钉手。1969年拍摄的 《南京长江大桥》 纪录片, 完整地记录了这个过程。烧钉手在火上把钉子烧成红色, 然后往空中一抛, 喂钉手用长铁钳在空中准确地接住, 相互配合准确、 娴熟, 让人惊叹。
记者问左大道:“那个烧钉手扔火红的钉子, 不怕砸到喂钉手身上吗?有没有基准目标? ”
“基准目标就是喂钉手的鼻子。当然这是从远处瞄准。喂钉手是经过反复训练的, 会准确接住。但铁屑子会掉在人身上, 大家身上被烫出血泡是常有的事。我们通过看钉子的颜色来判断它的温度。红色时是1000度, 正好, 900度时, 颜色就会暗一点。温度非常重要, 会影响到铆到钢梁有没有缝隙、 牢不牢。到现在, 南京长江大桥老桥重修, 很多铆钉都像刚铆上去的一样, 根本取不下来, 可见当时铆得有多牢, 质量有多好! ” 左大道话音里充满了自豪。
张建华接过话题说:“这种打铆钉方式已经在桥梁施工中难得一见, 九江长江大桥建设中, 已经开始用栓焊结构代替铆接结构。现在的五峰山长江大桥, 则采用‘大节间整体吊装’ , 桥面板没有使用一根螺丝钉, 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却更有保障。这也反映了我国钢材制造、 焊接技术的进步。 ”
张建华刚上班时, 跟师傅左大道学习基本功— “打样冲” 。就是放完样后, 打定点, 一定要打准, 不能打歪。左大道给张建华讲:“我们给大桥打钉子, 一定要打牢, 打上去的钉子100年、 200年都不能松动! ”他对徒弟要求特别严, 张建华因反复练习, 一天下来, 手都肿了。
“我从师傅那里, 不仅学到了技术知识, 更传承了师傅建精益求精建设桥梁的初心” , 张建华深有感触地说。如今, 他把师傅的这种工匠精神带到五峰山长江大桥钢梁制造中, 严格把控着每个环节的质量。
左大道家中的客厅里, 挂着一幅南京长江大桥通车织锦画。画中人们击鼓相庆的热闹场面, 映照出两代建桥人不变的 “初心” 。 王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