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22日
奋楫潮头永争先
—中铁建工践行初心使命实现高质量发展回眸
文章字数:3,059
  8月11日, 中国中铁党委书记张宗言在检查中铁建工丰台站改建工程时强调:“丰台站是北京市最具代表性的在建项目之一, 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 抓好安全生产, 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这一幕, 让人回想起60年前, 建工人仅用了7个月零20天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工程—北京站建设的情景。自1953年成立以来, 中铁建工始终践行着投身铁路、 报效祖国、 奉献社会、 造福员工的初心, 从新中国铁路建设先锋到率先走向市场的 “探路者” , 再到成长为行业领先、 国内驰名、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集团, 建工前进的每一步, 都与共和国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无论是在建企之初的艰苦岁月里, 还是在四海为家的南征北战中, 建工人始终把能吃苦、 善攻坚、 有担当、 讲奉献的基因熔铸在血脉之中, 高标准、 高质量完成了一系列重要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 民族工业百废待兴。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 铁路站房、 轨枕工厂、 机车车辆厂等工程的建设刻不容缓。中铁建工白手起家, 创造了新中国第一座枕木工厂、 第一座机车车辆厂、 第一座车辆修理厂等七项 “共和国第一” , 至今为人称道。
  1959年1月20日, 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之作—北京站正式开工建设。此时距国庆节只有几个月的时间, 在时间紧、 任务重、 要求严的情况下, 中铁建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集中起两万余人的精兵强将, 组成三个土建营和安装、 装饰两个专业连昼夜奋战。“白天人如海, 夜里万盏灯” 。没有条件, 就创造条件—施工现场现代化机械设备极其缺乏, 整个工程总共只有一台三吨的吊车和四台卷扬机, 建工人硬是靠着人拉肩扛, 解决了材料运输难题。没有经验借鉴, 就自力更生—面对前所未有的超大拱形双曲面薄壳屋顶施工难题, 辗转反侧的建设者们在卢沟桥打造拱形屋顶小楼作为试验模型, 历经无数次的碰壁后终于啃下了这块技术硬骨头。7个月零20天, 一座雄伟壮丽的北京站拔地而起。苏联专家大吃一惊:“我们办不到的事,你们办成了! ”
  艰苦不怕吃苦, 苦中彰显作为。援坦赞、建三线,“三块石头支口锅, 帐篷搭在山窝窝” , 建工人在“兽出没、 疟疾肆虐的非洲荒“修建起被称为中非友谊之桥的坦赞铁路;在基础差、 底子薄的祖国西部地区建设起一座座铁路工厂。战青藏, 与数十万建设者一道向藏区人民贡献出一条举世瞩目的高原天路; 征南极, 突破生命禁区、 挑战人类极限, 为南极科考队员打造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规模最庞大、 设施最现代化的科考基地。
  不讲条件、 只讲奉献, 披荆斩棘谋发展、 为国尽责担使命, 这就是一代代建工人的底色。   

敢为人先勇闯新路

  无论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 还是在 “一带一路” 的大潮中, 建工人总是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 用一次次的转轨、 一次次的主动出击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上世纪80年代, 铁路建设指令性计划逐渐减少, 铁路施工单位面临 “找米下锅” 的困难。拒绝因循守旧, 主动走向市场, 建工人毅然挥师深圳。1981年, 中铁建工深圳建筑工程总队成立, 20多名首批拓荒者冒着深圳建设开山炮扬起的尘土, 在蛇口半岛搭起工棚,成为中国铁路工程系统率先走向地方建筑市场的 “探路者” 。
  改革开放的中心在深圳, 深圳的核心在蛇口工业园区。凭借着在铁路工厂建设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中铁建工在激烈的竞争拿下“蛇口一号” 工业厂房等重点工程。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 建工人把整个施工流程用时间表掐得严丝合缝。“给定木工两天时间, 从下午3点到后天下午3点, 不论是否做完, 都必须换钢筋工进行下一轮作业, 卡住时间点, 再换混凝土工。 ” 首批拓荒者之一的甘定国记忆犹新,“ ‘先开工、 后三类’ 是我们当时的工作基本原则, 没日没夜地干, 大年三十都不下火线。 ” 建工人硬是凭着一股子闯劲,以不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十栋工业厂房的建设, 打造出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蛇口工业园区, 创下 “速度最快、 质量最好” 的高度评价, 也实现了在深圳市场的滚动发展。越战越勇的建工人, 此后又相继建成深圳站、 五洲宾馆、 市民中心等新地标和近百栋超百米建筑, 成为占据深圳三分之一建筑市场的龙头企业。
  不甘传统、敢为人先,市场经济中的建工人勇于尝试新的管理模式和产业模式。1987年在北京首个超百米建筑——亮马河大厦的建设中,改传统模式为施工管理层与劳务作业层分离、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项目法施工,斩获第一个鲁班奖。2002年向房地产领域进军,使得设计-施工的业务范围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一体化全产业链优势,让中国中铁地产核心品牌“诺德”誉满中华。
2013年,“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提出,唤醒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也掀起了中资企业在海外发展的新一轮高潮。从第一批借船出海、援建非洲的企业,到阵地不撤、坚守东非的独苗,中铁建工早已是扎根海外半个世纪的“一带一路”先行军。建工人厚积薄发、乘势而上,形成东非、北非、中亚、南太平洋四大区域市场,向涵盖房建、公路、桥梁、市政、港口的综合型基础设施服务企业和集投资、设计、施工、物业管理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城市运营商不断迈进。

永争一流行稳致远

  无论是在生产经营的企业基石上,还是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中,中铁建工奋进不停歇、创新无止境,生产经营规模位列中国中铁第一方阵,一大批自主研发的施工创新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劳动生产率稳居行业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铁建工以《“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为根基,发扬创新精神,推动企业实现科学技术、组织架构、运营模式、海外经营、品牌建设“五大创新”,发展框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走向多元、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十九大以来,出台《关于站在新起点适应新要求实现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企业八个方面的40条具体举措,强调要立足“路内、路外、海外”三大市场和“房建工程总承包、基础设施总承包、房地产、设计”四大业务板块,切实在“做大市场、做强主业、做通产业”上下功夫,开启中铁建工第三次创业新征程。
  在20家子、分公司的基础上,中铁建工成立了七大区域经营指挥部,相继中标丰台站、雄安站、川藏铁路站房以及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场馆群等国家重点工程,年新签合同额从2002年的不足5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超1400亿元。承建的兰州西站、沈阳南站、南宁东站、天津于家堡站、哈尔滨站等一大批重点项目按期优质开通,创下一周交付18座铁路站房的纪录,千岛湖站被中国铁路总公司树为新时代铁路站房建设的标杆。
在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施工能力大幅提升的背后,中铁建工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不断做实超高层建筑技术研发中心、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中心和BIM技术中心三大研发平台,探索着智能化、工厂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推动“建工建造”向“建工智造”迈进。
  高楼百尺,中铁建工从超300米的深圳南山文化中心、长富金茂大厦向超400米的银川丝路明珠塔进军,累计承建超高层建筑近百座。厚土载物,战胜复杂地质条件,攻克深达65米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打造了世界最大最深的全地下铁路站房——天津于家堡站。智能建造,兰州西站引领了信息化技术在铁路建设领域的全面运用,世界首座智能车站——京张高铁清河站开创性地实现了铁路站房全生命周期BIM技术应用,无人机、二维码、放线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等众多智能化信息化技术依托雄安站、丰台站、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场馆群等国家重点工程平台不断走向成熟,让中国首座双层车场铁路站房、中国首座跳台滑雪中心等宏伟构想从图纸变成现实。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铁建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绘就了敢为人先、永争一流的壮画卷。建工人在履行责任和使命中锤炼出“南极建设精神”“玉树援建精神”,用勤劳和智慧打造出“铁路站房建设王牌军”、“大型公共建筑专家”、“‘一带一路’先行者”、“诺德”地产品牌和“南极工程建设者”五块金字招牌,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建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