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01日
《巨流河》的精彩
文章字数:878

廖飞 中铁八局建筑公司

   2009年,齐邦媛先生的自传回忆录《巨流河》在台湾出版后便受人追捧传阅开来。这本书被三联书店引进内地,同样倍受欢迎,并且毫无意外地成了2010年新浪好书榜评出的年度十大好书。
  完成《巨流河》时,邦媛先生已年逾八十五,这部历时四年才得以完成的回忆录,从大陆的巨流河写到了台湾的哑口海,伴随着一个奇女子一生的际遇见证了从二十世纪开始,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之变迁,实可谓一部呕心沥血之作。
  在这本回忆录里,我们不仅能看到个人的人生际遇,家族的荣衰沉浮、还能感受到那一代人背井离乡的命运与乡愁。对于写作此书的缘起,齐先生在自序中开篇明义:“二十世纪,是埋藏巨大悲伤的世纪。中国人自二十世纪开始即苦难交缠,八年抗日战争中,数百万人殉国,数千万人流离失所。殉国者的鲜血,流亡者的热泪,渐渐将全被湮没与遗忘了。我在那场战争中长大成人,心灵上刻满弹痕。六十年来,何曾为自己生身的故乡和为她奋战的人写过一篇血泪记录?”于是,她以81岁高龄开始执笔,将她一生的经历娓娓道来……
  其实, 在风雨飘摇的二十世纪, 经历传奇者大有人在, 但却少有作品能如 《巨流河》 这般引人入胜, 因为齐先生不仅仅是在撰写一部自传而已。透过个人遭遇, 她更触及现代中国种种不得已的转折: 大陆与台湾各自的剧烈嬗变; 知识分子的颠沛流离和他们无时或已的忧患意识; 还有女性献身学术的挫折和勇气。同时, 作为一位文学播种者, 先生还在作品中不断叩问: 在如此充满缺憾的历史里, 为什么文学才是必要的坚持?
  诚如王德威先生在 《巨流河》 后记中写的那样:“巨流河见证了大半个世纪的中国和台湾, 有十足可歌可泣的素材, 但齐邦媛先生却选择了不同的回忆形式。她的描述平白和缓, 即使处理至痛时刻, 也显示极大的谦抑和低回。 ” 克制, 有时候才是最动人的讲述方式。
  优秀的作品, 往往内容丰满, 余韵悠长。邦媛先生一生的遭遇, 原本就不同常人, 她与张大飞的初恋情缘, 与朱光潜的师生之谊, 与钱穆的忘年交情, 无不令人感怀。而这一桩桩,一件件, 恐怕数千字亦难详尽。我既不愿顾此失彼, 也不愿滔滔不绝, 索性点到即止, 剩下的谜底, 便交给有兴趣的朋友, 自己去寻找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