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9年05月23日
喜看故乡新变化
文章字数:1,389

程炜 中铁三局二公司

  由于父亲工作的缘故, 我从小在河北石家庄长大。虽然出生在城市, 但从我儿时记忆开启以来, 总听父母谈论家乡的那些人、 那些事。我知道, 他们身在异地, 却对家乡有着深深地眷恋之情, 我也在父母一口一句 “美得很、 嘹咋咧” 等地道的西北方言中, 对那未曾去过的故乡产生了想去看看的念头。
  我的故乡在黄土高原, 距离石家庄。隔千里。从父母那里了解到, 在我爷爷那辈, 也就是新中国建国初期, 家乡的条件不好, 比较贫穷落后, 他们都生活在山里, 村落依山而建, 人们居住在自己家打的土窑洞里, 出行道路都是人们常年踩出来的土路, 连通往县城的道路也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 乡亲们去一趟县城很不方便。因此那时的人们基本上都是到过年了才会花上半天时间徒步走到县城采购年货。
  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家乡略微富裕的人家都从大山深处搬到了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带, 还修建了砖砌窑洞, 屋子也比以前更宽敞结实了。这时, 通往县城的道路也修建了蜿蜒的盘山公路, 只不过, 那时候还是小碎石铺就的石子路, 不下雨的时候还好, 一下雨就泥泞不堪。这是我听到的, 对家乡最初的印象。
  终于, 在我上小学二年级的一个寒假, 母亲第一次带我回了老家。记得当时乘坐的是一辆老旧的绿皮火车, 在跨越了黄河, 穿越了太行山脉和秦岭后, 奔波了二十多个小时火车才 “绕” 到了西安, 下了火车我们又乘坐县域客车沿着半山腰的盘山公路, 颠簸了近三个小时, 到了我一直期盼的地方。
  家乡的县城夹在两座山之间,地域不大, 县里的主街道也都铺上了柏油马路。拐进了村里, 看见村口立着一块 “全国重点扶贫村” 的木牌, 村子沿着山脊顺长分布, 只有几户人家在上面盖了砖混的房子, 剩下的依旧住在下面的窑洞里,村里的道路全都是崎岖不平的土路。从那时起, 我萌生了从事建筑行业的梦想, 当时的我仅仅是想着能让老家的亲人也有一条像城市里一样宽敞平坦的道路, 这样大家在雨天出门, 就不用挽着裤腿走在泥水里了。
  此后的许多年, 我也同父母一起在寒暑假时期回了几次老家。回去越来越便捷, 从以前的绿皮车到后来的双层快车, 再到如今的和谐号、 复兴号, 火车提速了三四倍, 沿途还架起了跨河大桥, 打通了穿山隧道, 减少了近四分之一的路程,三个半小时便可从石家庄到西安。而且每每回去, 我都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完全是旧貌换新颜, 县城的楼房一天比一天高了, 街道也更宽敞整洁了, 在县中学塑胶场地上运动的人们越来越多。村子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窑洞已经成为历史, 村民们或是住进了自己家盖得农家小院, 或是搬进了政府出资建的集中安置房, 村里全部通了柏油路, 村民们终于告别了曾经“深一脚浅一脚” 趟着泥水走路的艰苦岁月。
  工作后由于常年在工程项目上的缘故, 几乎就很少再回老家了, 不过我始终惦念着那个地方, 关心着它的变化和发展。去年和老家的表哥通话后了解到, 家门口又有一条高速公路修好了, 以后回老家更方便了, 而且现在的家乡在打造以旅游为特色的产业, 充分利用山里 “水清、 树绿、 花香”的原生态美景, 打造出一整条休闲观光的线路, 一到周末或节假日从城市来休闲放松的人们络绎不绝, 老乡们也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办了农家乐和采摘园, 通过提供优质的旅游接待服务,并向游人销售绿色无公害的农副产品, 从而有了更稳定、 可观的收入。
  近期, 表哥又给我发了几张照片, 我欣喜地看到家乡又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 我发现在村口 “全国重点扶贫村” 的牌子没有了, 取代它的是一块崭新的刻有 “绿色文明示范村” 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