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19日
从超越到引领
——中铁大桥局40年桥梁建设历程回顾
文章字数:1,095
  从1978年到2018年,40年光阴荏苒,见证了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
  40年来,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各行各业都焕发出蓬勃生机。交通运输行业作为国家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无论是基础设施规模、运输服务质量、技术装备,还是在发展理念转变、体制创新、市场化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在世界交通运输史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和“中国模式”。在这一宏伟历史进程中,桥梁作为公路、铁路线上跨越江河湖海、深山峡谷的重要连接点,攀世界屋脊,迈峻岭险滩,越百川千湖,跨海峡深沟……发挥着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作用。
  40年来,曾经在上世纪50、60年代建造出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蜚声中外的世界级工程的中铁大桥局建设者们,勇于自我超越,不断求新求变,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拉开了我国现代大跨度斜拉桥和悬索桥等桥型建设的序幕,奠定了中国现代桥梁向“大跨、轻型、高强”发展的方向,谱写出了恢宏壮丽的“桥梁史诗”。

传承创新上下求索

  1978年至1992年间,中铁大桥局的桥梁建设者们传承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法宝,在持续巩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扬和扩大创新优势,取得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重大成果。
  这一阶段中,由中铁大桥局(原铁道部大桥局)施工的九江长江大桥(1973年开工,1995年建成)是继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之后中国第三座跨越长江的双层公铁两用大桥。
  这是一座在技术上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桥梁,基础施工中的双壁钢围堰技术、空气幕沉井技术以及钢梁拼装中的高强螺栓铆接技术是其技术创新的典型代表,奠定了其后几十年桥梁建设快速发展的基础。在大桥建设过程中,陈新、方秦汉的技术创新成就对他们之后的发展和获评院士产生了深远影响,谭国顺等一大批卓越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也是从这里开始起航。
  上世纪80年代,分配制度改革的春风吹到祖国四面八方,也同样吹到了大桥局的桥梁工地。在桥史专家余启新的报告文学《第一长桥,第一速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长东黄河大桥(1983年开工,1985年建成)在大桥局内部率先落实岗位责任制,抓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了人定岗、岗定责。修建主河槽的八个桥墩时,实行了墩长责任制;钻填桥墩基础时,实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工人们说:“实行大包干,人人都当官;任务分到组,个个是干部。”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施工进度的不断加快。
  随后,大桥局又于1992年3月开建我国第一座现代化悬索桥——汕头海湾大桥(1995年12月建成)。
  大桥具有较高建筑技术和先进科技水平,其主跨悬索桥型以加劲梁跨度和规模、典雅巧妙的设计造型、内实外美的工程质量,以及大跨、高强、轻质、抗震等一系列优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鲁班奖和国家优质工程金奖。(下转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