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英超 中铁六局天津铁建公司
一天傍晚,我与宿舍一行人去镇上散步回来,途径高铁潮汕站出站口时,正好看见一个学生模样的年轻女孩奔向接站的母亲,这位母亲赶紧上前去帮女儿拿行李箱上车,这温馨的一幕是那么似曾相识。
学生时代的我,每次放假回家,都是妈妈骑电车去接我,无论是严冬酷暑,还是雨雪艳阳。每当我坚持要打车回家,她却严肃地驳回了我这一“诉求”,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回到老家了,还打什么车,在外地没坐够出租车啊?”我当时不以为然,觉得不就是回个老家么?又不是没有时间。
研究生毕业之后,我执意不回老家工作,觉得那座北方小城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自己已经太了解那座北方小城以至于没有了新鲜感,而且现在交通那么发达,无论我在哪里,只要想回去,就能回去。可谁知道,后来真的没有了时间,现实给了我重重一击,以至于正式参加工作这一年,在家待的时间没超过一个月。每次我说我要请假回家,妈妈都会说“来回费那机票钱干什么,你就安心工作吧。”可是过几天她又会和我说:“前一阵子去老房子,遇到了多年的老邻居,邻居家有三个女儿,你别提人家多幸福了,家里的冰箱满满的,都是闺女们买回来的,每周一买,好吃好喝的就没断过。”在她这唠叨的背后,是母亲的思念。
读过很多关于家乡的文章,大多数关于家乡的文章里都包含着一个关键词——母亲。的确,对于我们来说,母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这与我们常开玩笑时说的那句话“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如出一辙。家乡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街道越来越宽,商场越来越多,城市规划不断扩大和优化。母亲也在不断地追赶潮流,非要学用微信,最近,她学会了给我的朋友圈点赞评论,这让我很吃惊,一年前,她可是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的人,大字不识的母亲费了多大劲才学会微信视频啊!听哥哥说,母亲每天缠着哥哥教她下载表情包、发送表情包和转发图文,她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跟我这个远方的女儿多谈心,多交流,我不禁感叹母亲的良苦用心。
这些年我从没想过,自己独自在外拼搏时,羞于表达的母亲是怎样小心翼翼地爱着自己。这些年,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我在城里,母亲在家,起初的我鄙弃县城的土,母亲厌烦城市的躁,谁也不愿为谁妥协,于是渐渐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城市成为母亲的伤口,家乡成了我的伤疤。
我与家乡相距的这两千公里,也是与母亲相距的两千公里。我想,是这温馨的画面,触动了我思乡的心弦,虽然是不经意间的流露,却永远地刻进了我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