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路建设中摸爬滚打了快10个年头,刚满32岁,头发却已白了一半。他就是贵州公司蒙华项目的总工程师,施工生产、技术带头人吴琦。
攻坚克难的“领头者”
吴琦2008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大广南高速公路、惠兴高速公路、织纳铁路干过,见识高,可谓经验丰富。但是到了蒙华铁路正准备大刀阔斧准备大干一场,便被业主严苛的要求当头一棒。
进场之初,项目还是沿用上条线的施工模式,但是这跟业主要求的截然不同。带来机械设备得不到充分利用,整个项目一筹莫展。此外,前岭隧道全是黄土,在钻进过程中很难成形,被列为全线的重难点工程,随着施工场面的逐渐开展,困难接踵而至。
面对新的不会用,旧的不适用现状,吴琦带着工程部全体员工扎根在施工现场,一边研究施工图纸,一边查找误差所在,熬更守夜改良施工方案,如此循环往复,从凛冽寒冬熬到沥沥细雨终逐渐克服管段内所遇施工困难。
“有次因为对图纸的施工环节不了解,我就只身一人跑到武汉原设计院找设计人员,每天不厌其烦地冒着寒风去拜见他,风雨无阻,看他一有空,就拿出图纸请教他,我自己觉得比刘备三顾茅庐都感人了。”吴琦说起他困难时期故事的时候一阵心酸。
精益求精的“技术人”
“没到蒙华以前就听说这里要求很严苛,百闻不如一见,只有亲身体会后才明白。记得有次其他单位在施工图纸现场核对的时候,疏忽大意,造成了些许误差,业主当场就大发雷霆,叫项目总工马上下岗,搞的所有项目都人心惶惶的。不过这也好,提高了警惕,员工也养成了竭心尽力的好习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嘛,至少也让我改变了以前粗心大意的毛病。”他说得很轻松,仿佛没丝毫压力。
跟他一起调过来的同事说:“以前施工方案、交底之类的都是流于形式,有这个环节就可以了,现在到了这边,连个交底的符号吴总都跟兄弟们讨论一番。项目上大到桥梁,小到钢板模型都必须经过他的审核,施工的200多份方案,1000多份技术交底全是他兢兢业业做的,整天看到的都是他忙碌的身影。”
“其实我还好,没觉得辛苦,毕竟年轻嘛,就需要多磨炼。搞工程不允许出现丝毫马虎,更不能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一旦出现问题,说小了是损失公司名誉,说大了就是造成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损失啊。”
敏而好学的“实践者”
用“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来形容吴琦再贴切不过了。“到了蒙华后真正体会到囊中羞涩,知识真的不够用。工程紧张,自己又帮不上什么忙,急得我内火中烧,满嘴都起泡。没办法,只能从头开始学了。刚开始遇到困难大家都不会,问都找不到人问,我就只好自己在网上查资料,再根据现场自己总结。若是遇到较大的困难,我就直接搬到场地跟班组住在一起。大家共同讨论,集思广益嘛,我相信坚持就会胜利,就是靠磨,我也要把困难给磨灭了。我还当过间谍呢,冒着看朋友的名义到其他施工单位去学习他们是怎么做的,其实现在想起觉得可以不用这样,直接大大方方去学习就可以的。”
他的徒弟张兴权说:“吴哥签过很多分‘导师带徒’协议,正式徒弟就有六七个。在工地上只要我们不懂的,他都知无不言,直到教会我们为止。他还跟我们强调不要死学,要多总结、多思考,要超过他。潜移默化下,我们都养成跟他一样的处事风格了,还经常被说为‘吴派’呢。工程部在他的带领下通过不断推陈出新,总结经验,16年获得局科技创新奖6项,17年获得3项呢。”
孩子眼中的“陌生人”
“至今还历历在目,眼泪当时就下来了,当时真的又心酸又自责,真想马上辞职不干了,这是在电视上才会有的竟然发生在我身上。”吴琦回忆起两岁儿子叫叔叔的画面时,哽咽着说道。“仔细想想我亏欠家人真的很多,儿子从小便交给年迈的母亲照顾,只能每年春节回家才能见上一面。现在儿子6岁了在一起的日子甚至都没有60天。我母亲说我就是家里的一个过客,每次像住旅馆一样在家待住几天就离开了。”说到这,他的声音愈加颤抖了。
“我没什么爱好,现在每天下班一有时间就带女儿出去散步,妻子吃醋,说我一天眼里就只有女儿。我开玩笑说欠儿子的太多了,要在女儿身上尽量补回来。我已经很满足了,有妻子女儿在身边。但是就是苦了兄弟们,为了搞工程,他们抛家舍业、背井离乡,在工地上日晒雨淋,遇上赶工期,连过年都没办法与家人团聚。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啊,选择了建设事业,责任就在这,这些舍小家为大家的建设者都很伟大。”他叹道。
“2017年公司评选先进个人,大家在会上一致推荐他。吴琦拒绝了,他说把名额给工地上的兄弟们,他们更辛苦,更应该得到任可和鼓励。”奖掖新人,提携后进的无私,项目常务经理李斌当时就竖起了大拇指。
作为贵州公司的先进生产者,他一步一个脚印,用实际行动来诠释“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 任梅 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