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8年04月25日
我的家乡有座桥
文章字数:1,200

□王海芳 中铁大桥局二公司

  我的家乡有座桥,开门见桥,依桥傍水,桥长水远。我生在南京市,长在大桥旁,没有枕着清泉声入眠那么清雅,却习惯了伴着过桥火车的隆隆声入睡。五十个春秋过去了,南京长江大桥依旧身姿伟岸。
  1960年,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开工,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在饭都吃不饱的年代,中国人自力更生,造出了“争气桥”。当时是举全国之力造大桥,“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机械给机械。”许世友将军抽调英雄部队“临汾旅”参加大桥建设。我妈妈是个南京人,她回忆说:“当时南京的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都支援大桥建设。有一位南京林业大学的女教师,作为支援大桥建设的劳模,为大家作演讲。”我外婆在南京汽车运输队工作,她拉着板车,运送沙子到大桥工地。我妈妈还是学生,她帮外婆一起拉板车。
  在南京长江大桥通车45周年纪念时,我有幸遇到当时造桥的一线工人王淑琴。她是南京长江大桥的电焊工。她描述说,夏天桥面上温度四十多度,烧起电焊来更热。有一次脚手架的护栏已经拆完,就剩下几块木板,下面就是滚滚江水。为了焊好质检员检查出的不合格焊缝,她忘记了胆怯,认认真真地补好了焊缝。当时的工人,都是这样的默默奉献、无私忘我地工作。
  建成南京长江大桥仅靠苦干是不够的,更需解决技术难题。我采访过时任大桥二处(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单位)副总工程师的李家咸老先生。他介绍说:“南京大桥江心部分的四、五、六、七号墩处的基岩均为强度较低的页岩,不能采用武汉桥的管柱钻孔桩。当时基础部分设计总工程师曹桢,提出浮运沉井法施工。当时这种施工方法,只是在国外桥梁专业杂志上看到过。大桥局建设者们,将理论付诸实践。”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南京5万多军民参加了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典礼。我单位(中铁大桥局二公司)“60后”同事介绍说:“当时南京有‘一大一小’。‘大’是南京长江大桥,‘小’是南京小红花。长江大桥是南京市最闪亮的名片。”
  我的同事是建桥工人的女儿,她为自己的父亲是建南京长江大桥的工人而感到自豪。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曾多次到访南京长江大桥。我同事当时还是大桥子弟小学的学生。他们身穿白衬衫,戴红领巾,脚穿小白鞋,有人举着花环,有人打着腰鼓,夹道欢迎西哈努克。
  我的家乡有座桥,父辈就是建桥人。父亲从大桥局主管的武汉桥梁技术学校毕业后,到建南京长江大桥的单位——大桥二处工作(现中铁大桥局二公司)。他跟随着这支建桥部队参建过三线建设的湖南石门大桥、九江长江大桥、桂林雉山漓江桥、钱塘江二桥。他是单位生产骨干,每当讲起当年在钱塘江,操作架桥机,推动3000多吨的梁一分钟前进三米的情景时,眼里充满着自豪。
  如今,当我的同事们看到自己参建的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港珠澳跨海大桥这样的超级工程在《厉害了我的国》中展现,纷纷用手机微信进行了转发,他们是如此骄傲。当我们的企划部长拿着“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宣告公司申报成功时,同事们欢呼雀跃。我们热爱我们的事业!我们为大桥骄傲,为大桥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