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16日
漫谈慈善
文章字数:960

□ 钱春华

  平时常看到一些爱心人士为困难群体捐款的报道,不由得想到,我们该如何做好慈善工作?
  说到慈善,很多人会想到做好事,其实慈善不单单是个人行为,它是一种事业,要想把慈善事业做好,不是件易事。
  做好慈善事业应构建一个能联动的长效机制。树有根,水有源,做慈善也应先打好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长效机制。英国的慈善机制无孔不入,比如,学生不穿校服上学,就会罚款一英镑,这个钱不是学校拿来使用,而是捐给需要帮助的同学。伦敦的很多餐馆门口,都会打出一条标语:“晚上九点半以后,无家可归者可以免费领取食物。”再如,我们历朝历代都有的“舍粥棚”,当代的个别免费“馒头摊”,都属于此类机制。它具有规律性,能给贫困者以安全感,使他们不至于饿倒街头,同时避免了抢劫、仇富事件的发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做慈善要有监督机制,让人们的善心不要受到伤害。如救人英雄金有树,他救了19人,不幸因他们而病亡,这19人却无一人回救他,这是不是很让人寒心?好风气的形成全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够的。如果有了联动机制,对受助者就有了约束,那么出手助人者也会得到回报。虽然不是人人图回报,但付出者却需要得到公平的慰藉。
  曾经我的一个微信群里为一个病人发起了“轻松筹”,大家出于爱心,都三百二百地捐,我也捐了三百元。可是,朋友去了医院反馈的消息却是家属心情不好,不想和她见面,却隔着房门把爱心款收了。过了几天,又有群友发起了“轻松筹”,这次可就不轻松了,没人捐款了。做慈善,主要涉及出钱、出力、出时间,在出钱方面,我们要有透明的监督机制,受助方也有义务站出来,把善款的用处做个说明。总之,让几方形成约束机制,就能让钱花到捐助者愿意帮助的人身上。
  要注意慈善方式,保护受助者的自尊心。我们见过很多献爱心的活动,奉献方早有准备,衣着得体;受助者仓促接待,衣容不整。他们破陋的居住环境、困窘的面容被曝光到报纸上、电视上。如果有受助者流泪感谢的镜头,我们还会觉得好感动!这样的效果,确实刺激了公众的道德感,激发了我们的慈善情怀,但是,受助者也有亲友和子女,也需要社会地位和尊重,我们在给他们送温暖时,是否想到了他们的尴尬?慈善的真正目的,只是为了帮助受困方,而不是为了秀自己一把。
  慈善是雪中送炭,是抚慰心灵,是让社会变得更美好的源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