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13日
花久英雄再筑天路
——记中铁五局一公司花久公路13标的建设者们
文章字数:5,941
  青藏铁路通车10周年“热播”之际,笔者再次奔赴青藏高原,寻访十多年前打通青藏铁路4648米高的昆仑山冻土隧道的中铁五局一公司的建设者。如今,他们仍然坚守在青藏高原筑路,修筑的是一条打通新疆到成都的民族经济腾飞之路——青海省花石峡至久治400余公里的快速公路。
  6月22日11时,笔者到达工地的第二天,目睹了一公司员工们打通13标久治2号隧道右线分界点时,那激动人心的沸腾场面。和员工们座谈交流,切身感受到,这是一支有铁血精神的和谐团队。他们常年奋战在青藏高原,为了荣誉,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牺牲和代价。“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青藏铁路建设精神之所以能够在他们身上发扬光大,贵在两个字:坚守!
  为荣誉坚守
  中铁五局一公司承建的花久公路13标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门堂乡境内,一个远离尘嚣的藏族秘境。这里,地处川、甘、青三省高原交界处,项目位于巴彦克拉山深处,四面环山,四季积雪,距离最近的久治县城近百公里。这里,低于零摄氏度的寒冷期长达210天,低于零下10摄氏度的严寒期达150天,空气中的含氧量仅为内地的50%。
  6月下旬,笔者一行从兰州出发时,穿的是短袖衬衫,经过一整天近700公里的车程,抵达海拔4100米项目工地后,顿感冷风嗖嗖,冻得浑身发抖。好在项目部领导为我们备好了棉工作服。离开工地时,雨夹雪铺满了颠簸的乡村道路。高原反应让我们头晕目眩、胸闷发慌,一行人中有的喝“红景天”,有的吸氧。据项目部领导介绍,最初队伍上来时,由于高原气候恶劣,冬季施工时间长,在这里“氧气吃不饱,四季穿棉袄”,人员及设备工作效率低,队伍稳定面临挑战。初来时劳务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项目部干部职工不仅自己坚持留了下来,还用模范作用和关爱留住了施工队伍。大部分劳务人员已经在这里坚守了三年。项目部工程部部长闵启松今年34岁,十多年前修筑青藏铁路时,刚满20岁,是名开挖隧道的实习生。他说,来花久时底气很足,但生活之艰难超出了他的想象。他是最早一批来打前站的。交通不便、气候恶劣、后勤供应上不来,大家整整吃了一个月的方便面,喝的是雪山流淌下来的“虫草水”(飘着各种小虫和枯草的雪水,大家戏称“虫草水”),住的是六人合睡上下铺的棉帐篷。他的床位靠门口,晚上不敢入睡,还得防狼。发电机司机穆秉仁说,有一次他准备出去检查发电机运转情况,掀开帐篷门帘,一只狼就站在门口。  
  打那以后,他再出去时,就手不离镐耙。物机部副部长黄文强也是最早一批上来的,在进场初期安装移动通信设施前的几个月,他们完全和外面失联。员工只有到山下二十多公里处的门堂乡与亲人通话;还有不少员工的家属为寻找亲人打110报警。项目部地处扎果山,上山打电话要爬40分钟山路,到了山顶上先用手机搜索信号,有信号的地方,便插上小彩旗做标记,方便其他工友。他说,最初打前站时,有一个多月没洗澡,便开车到百里外的久治洗了个热水澡,结果赶上停电,天又下起大雪,待返回工地时已是凌晨3点多了。
  坚守青藏高原,就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物资部管库员陈浩今年26岁,高原紫外线晒得他一脸酱紫色。去年9月,项目部领导准假让他回湖南岳阳老家相亲。母亲见他晒成那副黑“藏獒”模样,吓了一跳,把他关在家门捂了两天才去相亲。小陈说,相亲一个月,回到高原又联系了一个月就吹了,而且他又处了两个女朋友都是同等结局。久治2号隧道右线技术主管杨世武上青藏高原前,是在贵广高铁工地成婚的。为了早日生个小宝宝,项目领导把他爱人调到工地负责资料管理工作。小俩口团聚后,但因高原缺氧,怕对下一代健康产生影响,又放弃了要孩子的念头……
  在高原上能够坚守下来的员工们,不能说个个都是英雄,但个个都不简单。他们为企业荣誉而坚守,为挑战极限、超越自我而坚守,守住了青藏高原那不平凡的岁月。
  凝聚团队的力量
  中铁五局一公司宣传部长谢崇志已经是第六次来到花久项目。他希望把员工的感人事迹对外宣传,并为他们提炼出花久精神——挑战极限,攻坚克难,坚持到底,永争第一。把“青藏精神”和“花久精神”相比较,前三句很相似,能够张扬这个团队个性的是最后一句:永争第一。
  花久公路13标线路全长5.3公里。其中全长近4公里的久治2号隧道左右线为全线重点控制工程。该公司承担进口左右线各约2公里长的施工任务。该隧道为Ⅴ级围岩,施工中涌水突泥、偏压、大沉降变形等不良地质灾害时有发生,让员工们吃尽了苦头。
  这个团队三年奋战的历程告诉人们,坚守固然可贵,但守得住、打得赢、叫得响,才是真英雄。
  2013年队伍进场之后,各项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可以说是举步维艰,2014年4月,受到业主黄牌警告。在这种状况下,受公司的重托,素有“救火队长”之称的陈敏担任了项目经理,优秀党务工作者贾建辉担任项目党工委书记。
  新班子重整旗鼓,多措并举,综合发力。
  建设和谐温馨的家园。从抓好作业队伍的“五同”管理到员工伙食、宿舍取暖以及医疗服务,项目部想得十分周全,尽可能让大家吃的顺心、住得舒心、工作安心。
  脑水肿和肺水肿等高原病是员工健康的头号天敌。项目部对现场人员免费足量发放抗高原反应药品,定期组织员工体检。项目部投入上百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前期,项目临建满足不了员工需求,洗脸水、饮用水都用“地沟水”。新班子上任后,着手改善民生,投入15万元打了3口二十多米深的井,基本上满足了员工生活生产需要。为方便家属探亲,项目部花费30万元盖建了15间“家属探亲房”,还进行了基础设施改造。不到一个月,娱乐室、图书室、洗浴室、供氧室、医务室等设施一应俱全;办公用品及生活物资配备齐全;项目文化宣传标牌齐全规范,项目部驻地焕然一新,成为扎果山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严格安全管理。项目部重新修订了一百多项安全管理制度,使制度执行更加责任清晰、奖罚有据、监督到位。项目部从正确佩戴安全帽、安全绳、火工品领退料手续等抓起,不留情面、不当老好人,对每一个细节狠抓不放。他们利用每天的早点名、交班会、安全质量通报会、旬生产会议等平台讲纪律、强执行、严考核,做到了开工以来安全、质量、环保零事故。
  科学合理组织施工。在隧道开挖中,项目部实施单工序循环考核。项目部将队伍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施工部位,从而使每道工序环环相扣,杜绝了掌子面出现待机待人的现象。与此相适应,项目部将考核制度由过去的班组考核变为小组考核,将月度总任务考核细化到单工序循环考核,把班组奖罚落实到每个施工人员身上。这一办法收到奇效,员工们总是一路小跑进洞,干劲冲天。
  隧道地质异常复杂,先后发生过5次突泥涌水和13次大变形。项目部严格按照“小断面、短进尺、少扰动”的施工方法,稳步推进。同时,项目部通过加强监控量测、加强型钢安装精度控制、加设型钢“耳朵”提高锁脚受力和径向注浆临时仰拱等多种举措,既解决了隧道变形难题,也培养了技术攻关人才。2014年5月以来,项目部在V级软弱围岩中,取得月开挖进尺60米、70米、80米直至100米的成绩,逆境中跑出了高原加速度。
  青海交通投资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彭秉清,副总经理蔡军等业主相关负责人听说久治二号隧道提前打到分界点,专程来到花久13标项目部对参建员工进行慰问。“中铁五局不愧为国家代表队,感谢你们辛勤的付出!”青海交通投资公司大久项目办主任韩海军表达了对建设者的由衷感谢和崇高敬意。
  好班子带出好队伍
  2013年7月下旬,中铁五局一公司一举中标花久公路6标、13标、16标等三个标段。为统一协调,一公司成立了花久公路指挥部,第一任指挥长由公司副总经理彭福山兼任,现任指挥长是胡从文。他们针对花久项目自然环境恶劣等特点,在公司确定的管理模式下,采取“小指挥部、大项目部”管理方式,既保证了指挥部监控管理到位,又发挥了项目部管理积极性。其中,贵州省命名的“胡从文劳模创新工作室”,以服务生产一线为目标,弘扬劳模精神,在雪域高原取得不少管理及技术创新成果。2015年初,一公司再次中标花久公路项目——连接线工程,成为业主对一公司花久指挥部工作最大的肯定。
  有什么样的班子,就会带出什么样的队伍。如今,在13标项目部会议室墙壁上,悬挂着许多荣誉:业主“创造争优”劳动竞赛两次第一名、“优秀项目经理部”,中国中铁“红旗项目部”,中铁五局一公司“红旗项目部”“精神文明优胜单位”“好班子”等光荣称号。今年五六月份,在业主开展的“六比六创”劳动竞赛中,项目部从23家施工单位中脱颖而出,连续获得综合管理第一名。
  该项目信誉评比从全线20多家单位中后三名一跃成为第一名,高原还是那个高原,队伍还是这些队伍,只是调整了领导班子,面貌便焕然一新,这里面有些什么启示?
  项目经理陈敏和党工委副书记贾建辉同为70后,是多年在项目上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基层干部,是想干事、能干事,有激情、敢担当、对企业忠诚的管理者。同时,在他们身上还有人格的魅力,能够和员工们同甘共苦,充分发挥了一名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项目经理管的是人、财、物,这在一般人眼里是“炙手可热”的岗位。总有个别人把当项目经理作为“赚大钱、谋私利”的好机会。可陈敏从不这么想。他说,项目经理当得好不好,人品是关键,只有对企业高度忠诚,对工作高度负责,对自己严格要求,才能把项目管好,才能出效益。几年来,陈敏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从未为自己谋过什么“好处”,也没有给亲戚朋友介绍过一项工程,安排过一台机械,没有吃过协作队伍一次宴请,没有接受过协作队伍的任何馈赠。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陈敏的人品赢得了业主的称赞,协作队伍的尊敬。
  项目部的劳务班组选择、工程分包单价、大宗物资采购等是项目管理敏感的问题。陈敏把这些敏感问题变成“阳光工程”。凡是涉及人、财、物的事项,全部都要上项目部班子会议集体研究决定。这种从不遮掩,从不“暗箱操作”,赢得项目部班子成员的高度信任,赢得了班子的高度团结。大家提起陈敏就竖大拇指:陈经理让我们服气。
  员工们告诉笔者,陈敏是第二次上高原。他时常有头痛、失眠、呕吐、水肿等反应。上山一个月,他就瘦了足足11斤,原本白皙的脸庞变得又黑又瘦。为了迅速扭转工期滞后的局面,即使在感冒的情况下,陈敏仍然坚持每天在现场蹲守十多个小时,回到办公室后一边输液一边批阅文件、召开交班会。从项目部管理人员到一线工人,大家看在眼里,慢慢地将这种精神转化到自己的工作表现上,并没有因为海拔高而降低工作标准。
  2015年9月的一个深夜,陈敏在现场跟班作业,发现隧道左洞已施工成型的二衬有开裂迹象,初支混凝土掉块在加剧。掌子面轰隆隆的风枪声掩盖了危险的预兆。陈敏意识到危险将要来临,他不顾自己安危,冲到掌子面通知施工员马上安排人员撤离。他一边关掉风管的阀门,一边“手舞足蹈”地大声叫唤大家马上撤离。看到挖掘机还在挖仰拱,他一把就爬上驾驶室,严令司机马上撤离。片刻工夫,“哗……”,就在掌子面施工人员和挖掘机刚撤到防水板台车下面时,掌子面发生了严重的突水涌泥。在他的紧急处置下,施工人员和机械得以全部撤离,使项目损失降到了最低。
  回到宿舍后陈敏才发现,自己的双手、膝盖、腰部多处瘀青,手上被钢筋划开了一道深深的口子。大家都替他感到担心,他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大家安全就好。”
  “陈敏是花久公路项目所有经理中,留守工地时间最长的。”这是业主的评价。正是陈敏的表率作用,尽管高原条件恶劣,但项目部管理人员没有一个做“逃兵”,施工队伍保持了长期稳定。
  党工委副书记贾建辉,性格开朗。他的担子并不轻松。除了要抓好项目文化建设、后勤保障工作外,他还要腾出时间和基层作业人员谈心,交朋友,协调地方关系。
  在4000米的雪域高原施工,劳务人员经常流失。贾建辉为了留住每一个施工生产骨干,也为了项目施工有序推进,他白天跑工地检查工作,晚上去员工宿舍做思想工作,对每个班组进行思想教育和动员,仔细了解他们的状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把农民工的问题当成工作的“重头戏”。他彻底地和农民工打成了一片,以至工友们都唤他为“政委”,见到贾书记就要请他到宿舍坐坐,有时不是为了反映意见,就是纯粹想和书记唠唠嗑。项目部还加强了治安管理、利用工余时间举办各种活动。“人心齐,泰山移”,一系列举措,维护了队伍的稳定,对不断创造施工纪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都说征地拆迁是天下第一难,在高原藏区更是难于上青天。这里民族关系复杂,政治敏感度高,协调任务重,加上民风民俗差异大、语言沟通有障碍、生态环境要求高等原因,给征地拆迁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贾建辉始终注重民族团结工作,积极为周边牧民排忧解难,融洽了周边关系。“藏族牧区是国家级保护遗产,传扬藏族文化,保护生态文明,是我们企业应该做的本分。”为了改善藏民交通与生活条件,贾建辉和项目管理层商议,免费为附近藏民修建了一条约10公里的道路,方便了牧民出行。2014年9月,项目花费近伍拾万元为驻地牧民提供冬、夏季草场迁徙免费活动板房临时住所。冬季结冰期,项目部免费为周边牧民提供生活用水、体育休闲器材及娱乐场地。贾建辉还经常到藏民家,了解藏民的生活困难并进行帮助。为了能和藏民打成一片,更好地交流沟通,他还主动学习藏语。
  项目部坚持和谐筑路、造福高原的理念,在当地牧民中赢得广泛赞誉,也受到各级党委及政府的充分肯定。贾建辉说:“只要以心换心,用行动去帮助当地藏民,用真情去感动藏民,我相信必定能彼此信任,相互和谐。”如今,附近藏民已经把项目部当成“自家人”看待。
  7月的工地,人也要棉袄加身。贾建辉每天都要坚持到工地上检查蹲点。风吹雨淋、高寒缺氧,考验着贾建辉这个曾经当兵的人。他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冰冷刺骨的寒意考验着他的顽强毅力。一天24小时,不是在洞内就是在洞外,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农民工宿舍。他很少用车,每天在工地上十多公里的路程都是靠双脚行走。正是这种忘我的付出,以实际行动出现在大伙儿面前,才使他被认为是大家的“主梁骨”。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的成长,和他接触的人及周边环境至关重要。
  90后的曹达今年25岁,是项目上最年轻的技术人员。三年前从湖南工业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到花久13标从事隧道技术见习工作。三年的锻炼,如今已经成为久治隧道施工的技术主管。
  曹达刚进项目时,更多的是从事测量工作。10月份的雪域高原零下十几度,行人都裹着大棉衣,带着皮手套。由于要操作测量仪,戴着手套很不方便,曹达便从来不戴手套工作。那双手在严寒的情况下出现了冻疮,红肿得像包子一样,而且由于干燥,开裂了很多道口子。
  “当时真的很苦,很想放弃。”曹达说,能够让他坚守下来的是项目部领导和同事们都对他很照顾,生活上给予关心,精神上给予鼓励,尤其是项目部还给他安排了工程部部长闵启松作他的师父。曹达告诉笔者,最起作用的是师父对他说的一句话,“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待得住,那你在地球随便哪个地方都能待住!”
  师傅的话让这位90后刻骨铭心,或许终身受益。兰溪 赵中庸 谢崇志 李兰 谭武军 标题题字:李洪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