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末,峨眉径流站正式落户于峨眉山。这是当时铁道部唯一的暴雨洪水观测实验基地,也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小径流观测资料最完整、时间最长久的实验站。
56年来,中铁科研院一批批技术人员坚守在这个普通岗位上,每天穿行在19个观测点收集数据资料,为铁路防洪防灾提供权威数据。如今,这个曾为铁路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科研站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4名观测员坚守岗位,每天奔波在观测点,用脚丈量着峨眉山,用数据记录科研站的历史变迁。
6月18日,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管理部主任周黎一行3人前往峨眉径流站调研,使这个科研站再次受到关注。
深受感动,调研组体验酷暑中翻山越岭的艰辛
6月18日,周黎和中铁科研院总经理李林等一行来到峨眉径流站,这让径流站4名现场观测员特别高兴。“这里好久都没有这么热闹了!”年已50岁的观测员朱志中笑着说。
9时,周黎带领调研组深入径流站各个站点检查项目情况。峨眉径流站目前有19个观测点,从峨眉山腰到山脚分布在8.44平方公里的范围,各个观测点之间相距较远,行走的路线基本上是崎岖的山林小路。
在全流域总控制高铁站观测点,周黎对设备运行情况、管理维护情况等进行了详细的调研,李林和陪同的其他技术人员做了详细介绍。
当天,峨眉山的气温达到了三十多度。闷热的天气、崎岖的山路,让所有人体验到小站观测员每天工作的辛劳。
“他们每天都要在山路中穿行工作,真的很不容易!”周黎说。
这次调研,周黎跟着径流站的技术人员前往各个观测点,实地体验了他们每日观测工作的过程,也了解到这个科研站为铁路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深受感动。更难得的是,这些技术人员几十年来坚守在这个岗位上,他们为铁路桥涵设计、防洪防灾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观测数据,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在这里,却毫无怨言。
两个多小时的调研中,周黎对峨眉径流观测站的每个站点进行了深入了解,并对相关工作进行了评价和指导。他说,峨眉径流站56年积累的观测数据是我国铁路科技领域宝贵的财富,中铁科研院要积极组织开展观测设备的升级与改造工作,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观测效率;深入开展56年观测数据的深化研究,充分发挥基础数据研究对高速铁路建设与运营维护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最老径流站,填补国内铁路防洪防灾技术空白
铁路总公司科技管理部为何特别关注峨眉径流站,其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1959年底,峨眉径流站正式成立。作为当时铁道部唯一的暴雨洪水观测实验基地,它承担的任务非常重要。“当时国内铁路建设防洪防灾的数据是一片空白,很多是依靠国外的数据资料。”作为径流站曾经的老站长,梁明贵对这一段历史记忆犹新。他回忆说,中国的水文气象条件跟国外差别较大,没有准确的数据,铁路桥涵的设计施工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原铁道部准备建立一个径流站,找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小流域洪峰流量计算办法。最初,这个径流站选址在重庆北碚,一年后,因为雨量条件不符,才选择迁址峨眉。
径流站成立后,立刻成为铁路桥涵设计和防洪防灾的重要技术支撑,一项又一项的科研成果开始应用于铁路建设中。各项科研大奖也收入囊中:“小流域暴雨洪水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小流域暴雨径流分析与计算”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小流域汇流试验研究”获得全国铁路科技大会奖……
这些荣誉代表着峨眉径流站取得的辉煌成绩。如今,径流站已经走过了56个年头,它也成为了目前国内仅存的小径流观测资料最完整、时间最长久的实验站。56年来,峨眉径流站汛期雨量、水位的数据监测从未间断,收集到的数据也是最详实、最准确的。
生命无悔,他们用青春记录小站历史变迁
随着中国铁路技术的突飞猛进,径流站承担的科研项目越来越少,小站的技术人员也在不断减少。如今,峨眉径流站的一线工作人员仅4个人,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记录和分析数据,日复一日地坚守在这个平凡岗位上。
“我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我的青春记忆都留在这里。”随着年龄的增加,朱志中经常回忆起自己以前工作的场景。1984年,朱志中刚开始到这里工作时,径流站有20多个人。大家每天的工作都很忙碌,现场观测记录、资料合编、科研项目实验……每天早上7点就开始忙活,一直到晚上6点才结束,每天的工作都很充实。遇到夏季暴雨,当其他人都往家里避雨时,他们则要快速冲到观测点,实时监测雨量和洪水关键数据。
监测工作不仅是体力活,也伴随着危险。朱志中说,峨眉径流站的19个观测点分布的位置比较远,特别是在峨眉山腰的两个观测点,爬山都要两三个小时,每天早上5点刚过就要出发,才能赶在8点多到达。遇到夏季雨量特别大,他们在监测的同时还要注意自身安全。
上世纪60年代,一个夏季暴雨天,径流站技术人员李积山匆匆赶往观测点监测洪峰流量。当时雨很大,电闪雷鸣,洪水已经漫上河岸,他站在测桥上测试时不慎跌倒,水流迅速将他卷走……他,为中国铁路科研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朱志中在这个岗位坚守了33年。有的人调离,去了新单位,他却从未想过要离开。“看着这些仪器,他们就像是我的老朋友,离不开了!”朱志中说。作为一名老铁路科研人,他对这个工作有一种自豪感。每次坐火车经过涵洞时,他心里都有一种喜悦。这是一种职业荣誉,正是这一份荣誉感,让他和他的同事们一直默默坚守,无怨无悔。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