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作家出版社推出了《海子诗典藏》。海子生前寂寞,诗歌界不理解他。十几年前《海子诗全编》问世,他的诗以爆炸的力度传播开来。北师大的一个教授说:“海子的语言具有穿越力,我相信,五百年后他的名字与李白并列。”
海子本名查海生,1964年出生在安徽怀宁一个农家,十五岁时考入北大法律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担任校刊编辑、哲学教师,1989年3月26日弃世,时年二十五岁。
1979年朦胧诗开始流行,如北岛、江河、杨炼的诗。海子进入北大后,接触到诗歌和西方哲学,与中文系学生骆一禾、英语系学生西川结识,他们成为诗友,后来被称为“北大三诗人”。在读书、学诗和生活上,骆一禾和西川给了海子很大帮助。
十九世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出现在海子的精神背景上。荷尔德林有这样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正是海子的人生写照。他有一颗敏感的诗心,沉醉在诗里,在生命的最后五年,狂飙突进,写出数量惊人的诗作。
海子的诗属于“第三代诗歌”,他对诗的感觉很好,懂得诗的“物质”,能够还原语言。麦子、村庄、太阳、月亮,这些意象在海子诗里经常出现。“麦地”是一个核心意象,折射出他的乡村记忆,后来成为中国诗的一个主题。《麦地》里有这样的句子:“月亮下/有十二只鸟/飞过麦田”。十二只鸟指季节,即岁月,他没写成“岁月在流淌”,那样没味道。又如《五月的麦地》,他想营造一个世界家园。乡村生活培育了海子的想象力,“村声”是难以忘记的,特别是夏天,清晨的鸡鸣,白昼枝头蝉的啼唱。郑振铎说过,蝉之声是高旷的生之歌。黄昏时分农妇在水塘边捶捣杵的声响,夜间的蛙声,如古城寺庙的暮鼓晨钟。泥墙瓦屋,蓑衣斗笠,风车,犁铧,还有收获季节的麦地,都给海子的诗提供了养分。
海子诗的时空感辽远苍茫,“以梦为马”,远到史前时代,穿越非洲大陆。如《九月》,苍凉寥廓,语言鲜活奇崛:“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这首诗已谱成吉他曲,民谣歌手周云蓬的演唱极为苍凉忧伤,常使听者含泪。海子诗的想象奇特,如《亚洲铜》里的句子,“那两只白鸽子/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读到这里,会意的读者会遥想那些古事。
像屈原、拜伦、雪莱这些诗人伟大诗作的品质,海子诗也具备。他的诗有智性,充满思辨,关注人类及生命个体的命运、幸福以及磨难,不满意精神平庸。新华网开设了海子诗选专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人教版高中课本。在诗的苍穹上,海子是一颗明亮的星。在高校里,那些喜欢海子诗的青年,沐浴在海子诗的清辉里,沉思,吟哦。□郑义华 中铁大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