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忠义 中铁电气化局
35年前我上高中时,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起“国庆节”。那是“文革”结束后的第三个国庆,也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三个年头。浴火之后的祖国,也正向三十而立的路上迅跑;几近“断奶”的我们,也正在极力吸吮着知识给予我们的营养。我们是沿着那些只争朝夕的日子,走向那个考场的。刚刚恢复三年的高考,依旧承载着多年的积聚,仿佛水坝打开闸门,考试的通道飞流激湍,汹涌澎湃,应试者如过江之鲫,拥挤不堪。而当时的高等学府屈指可数,录取名额又有限,竞争激烈,一分之差恍若天壤。那年除个别同学实现了到北京街头看国庆盛况的憧憬外,其余都没能如愿。
后来,每年国庆到来时,我总禁不住要想那些憧憬与努力的场景。那是35年前青年时代的憧憬与努力,那里除了夹杂着改变命运的一己之念,以及不安分、不囿于促狭的冲动和对辽阔的向往而外,更多的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蓬勃昂扬和为祖国竭忠尽智的豪迈。
然而,相同的蓬勃昂扬和豪迈,在现实面前也并非都能立时实现那蕴藉于情愫里的愿望。相反,许多美好愿望的实现都是需要时日的,那些时日却累积在不减的蓬勃昂扬和豪迈里。
这应该是许多年后,老同学再次聚首时的共识。那次聚会,也是在一个国庆期间。我们便接着叙谈35年前,那个关于到北京感受国庆氛围的话题,老同学中,有实现了35年前那个愿望,于当年徜徉北京街头,感触国庆盛况的人;有1984年随游行队伍走过天安门广场,亲见北大学生举起“小平您好”条幅时,人群一片沸腾场景的人;有国庆40周年那天夜里,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联欢的人;一些人也作为旅游者,于不同的年份在北京度过了属于自己的国庆节。
现在想来,在离开考场的那一刻,不管是考得好,还是没考好,在此后的日子都没停止过“考试”。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就着工作生活的各种难题选择最佳答案;在各自的憧憬中合计好自己的路径,然后小心翼翼或大踏步地走去。我们是在不断地做填空题、做选择题,像蚕一样付出着自己的积累,像农夫一样判断眼下如何播种,来年收获什么。而每一次自己给出的不同答案,都会取得不同的成绩,并产生天壤之别的结果。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没完没了的考试,而学习也必定是永无歇止的。考试是常态,学习也是常态。人生路上,学习的内容更繁复、更丰富、更无穷。假如有谁想歇歇,倘若休止在崇高理想的追求上,一不留神就触碰了道德或法律;如果停在技能的精进上,倏忽之间就变得稀松平常;如果歇在老本上,时光荏苒间便是沧海桑田。条条道路通罗马。这个语境里的“罗马”,应该是目标的代名词。但凡条条道路通罗马,路途对我们的考验就更多样。
日新月异的祖国,迎来65岁华诞之时,曾经的年轻人也都年届50开外,在这个时刻,我愿走向长安街和天安门,也更愿整理自己的思绪,审视工作生活中的得失,放飞自己美好的梦想,这无疑是有些沉静的“蓬勃昂扬和豪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