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4年03月19日
远离西湖
□ 石维明 中铁西南院
文章字数:1,007
  第一次去杭州时如天马行空,怀揣一张游览图独来独往。逛进西湖,却生出一种烦躁:游人如织,看景之前先看人;至于景,也是人为痕迹太重。于是又翻图,在远离西湖的西南郊外出现了“云栖竹径”,去看看。
  S型的竹径,浓荫叠着浓荫,绿色连着绿色,枝叶间隙洒落的几点阳光如同碎金闪烁。时值流火的七月,漫步竹径,却骤然从脚底升起一阵凉意。
  翠竹遮掩的小径上有3座凉亭。首先遇到的是洗心亭。亭旁一池碧水,雾气蒸腾。怪诞的是,气温越高,从池底升起的雾气越浓,凉意也越盛。亭边伫立,细品楹联“翠滴千竿遮竹径;寒生六月洗心泉”,让人足以忘却暑热。
  又踱一程,便是桥亭。初时心中奇怪,有亭无桥怎么称桥亭呢?踌躇片刻,环顾两旁起伏的竹海,心中一闪念,这“桥”就浮上脑际。
  竹径的路面是按康熙年间的原状重建的,中间一色青石,两旁碎石镶嵌,青石板与碎石间用黑砖嵌出两条黑线。据说黑线内是御道,是昔日康熙帝所专享的。然而今日,我,还有后面的来者,却坦然地行于“御道”之上,真可谓沧海桑田。
  浓荫中隐约露出一座红柱翘角的凉亭,此亭唤作遇雨亭。云栖一带上空,时常聚集着云层,云多雨也多,夏日游云栖,碰上瓢泼大雨,遇雨亭就成了避雨亭。
  据说遇雨亭观雨是游云栖的最美享受。而我恰恰有此眼福。那一天云栖没有几个游人,遇雨亭只有我。晴朗的天空忽然变得昏暗了,山风阵阵滚过,荡起层层绿波,引出沙沙声响,竹枝竹叶摩挲着,仿佛一群生灵。风声渐弱之后,雨点便哗啦啦撒下来,竹枝摇曳着,做出壮美的呻吟。
  山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风停雨住,鸟声又活跃起来。白云在竹梢上空缓缓地飘向远方,留下一层薄薄的雾气。这雾气也由浓变淡,最后消失于蔚蓝的天空。蜿蜒的竹径上,闪出一对红男绿女,打着一朵细花洋伞,这花伞刚才用来避雨,这会儿却用来装点。
  云栖是一个地名,云栖也是一种意境。孑然一身藏于云栖竹径,即便是有满腹的忧愁,满腹的心事,也会抛到九霄云外的。
  自幼不爱凑热闹,喜欢到空旷的原野去,扑入未经人工雕琢的大自然。到邙山,不去挤在大禹雕像前拍照,而是来到山脚下沉静的黄河滩,看南飞的大雁,看连绵的青纱帐;到少林寺,不去塔林围观和尚练功,而是登上大山,观赏“日出嵩山坳”,倾听“晨钟惊飞鸟”……这种情愫,其实是和到了西湖而远离西湖来这“云栖竹径”一脉相承的。这种韵律非三言两语所能道。
  闹中取静,静中寻静,在远离繁华的地方做一番欣喜的挣扎。远离西湖,我找到了“云栖竹径”。远离人云亦云,我们去寻求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