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欧搭建铁路动力输送“血管”系统

——中铁电气化局承建匈塞铁路匈牙利段(中方段)接触网专业纪实

字数:2,082 2025年05月22日
  在匈塞铁路匈牙利段152公里的中方施工段上,中铁电气化局建设者正用匠心雕琢,将精密复杂的接触网系统嵌入欧洲铁路版图。作为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的核心,接触网在匈塞铁路建设中还面临着特殊挑战——必须实现与欧盟既有运营铁路系统互联互通。面对全新的欧盟TSI认证体系,项目团队精益求精,攻坚克难,从首根支柱扎根,到最后一根接触线完成架设,每个环节都经过验证。

  立柱“定锚”
  接触网支柱是铁路电气化系统的核心支撑,毫米级定位,吨级承重,每一根支柱都展示着科技与匠心的融合。
  2022年11月的一日清晨,东方渐泛鱼肚白,孔圣米克罗什陶什-伯斯特尔区间施工现场响起机械的轰鸣。“起吊!稳住!落位!”随着吊车的机械臂缓缓舒展,首根接触网支柱落向地面,施工人员快速完成支柱对位、校正,以及回填、夯实等作业,宣告匈塞铁路匈牙利段(中方段)“四电”工程正式锚定第一处坐标。
  接触网专业经理余云飞轻叩刚架好的立柱说:“接触网支柱组立是站后四电工程施工的标志。这根支柱高度12米,重量约0.7吨,是四电专业首个新建工程的里程碑,为后续施工树立了标准化作业典范。”
  这些接触网支柱,既要在欧盟体系下奋力扎根发展,更要以巍然之姿擎起中国建造水准。匈塞铁路匈牙利段是在原有单线铁路基础上升级改造为双线电气化铁路,而原有老旧的线路为现今的建设藏着无数“陷阱”。百年前的轨道间距误差、紧贴铁轨的电子设备,还有百年前铺设的通信电缆,它们随时可能减缓施工进度——勘测团队扛着仪器穿行在钢轨之间,用红蓝铅笔记录下密密麻麻的参考点。技术人员连续奋战多日,复核轨道几何参数、查明地下管线走向,最终将站内数百处支柱的坐标误差控制在毫厘间,为后续施工绘出精准的“作战地图”。

  钢梁“搭骨”
  在陶克肖尼站的上空,上演了一场“在天空搭积木”的剧情。2024年9月10日,40米长的高空作业车机械臂缓缓升起,将1.5吨重的硬横梁托举至28米高空。这根横跨4股轨道的“钢铁骨架”,承载着接触网的悬挂,其安装精度直接决定着列车运行的稳定性。
  “风速3级,液压微调准备!”随着对讲机指令,现场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钢梁与支柱卡槽的对接处。
  接触网专业团队不断细化施工方案,采用“地面预拼装+空中整体吊装”工法,在地面完成各种肩架和零部件的预拼装,再通过轨道吊车实现空中一次精准就位,通过对施工环节的精心策划和严格把控,将原本需要数小时的拼装工序压缩至30分钟。
  “每根硬横梁的横向偏移必须控制在10毫米内,相当于不能超过一个小指指甲盖宽度。扭转角度误差更要精确到1度以下,比钟表分针每格转动的幅度还小!”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接触网作业队队长冯园介绍。
  “砰!”伴随着一道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钢梁顺利卡入卡槽,经测量,横向偏差仅3.2毫米,扭转角控制到0.8度,远远高于技术精度要求。寒来暑往间,从首梁破晓到末梁映月,工点上跃动着同样的剪影。至今年2月,匈塞铁路匈牙利段(中方段)412组硬横梁全部架设完成。

  高空“穿针”
  代莱吉哈佐郊外,放线车若隐若现地穿梭在夏末初秋的花海中,车上的卷筒缓缓转动,首条接触线如银蛇般游向远方。
  由接触线和承力索组成的接触网线是列车运行的电力动脉,而接触线架设则像“心脏搭桥术”——0.1毫米的瑕疵有可能导致时速160公里列车受电弓的“心律失常”。
  接触网专业副总工马广目光紧盯着放线车的一举一动,“放线保持每小时5公里匀速!”话音未落,侧风突袭让导线在空中剧烈扭动。“降速!降低放线弓!”随着液压装置启动,“躁动”的银线渐渐平稳。地面作业组抓住风速减弱的趋势,立刻沿着支柱攀援,防滑卡具精准咬合滚烫的金属线。
  “我们得让它在空中走出最稳的直线,就像老裁缝穿针,手稳心更要稳。”接触网团队的动作快而精准,在国内锤炼过的队伍,在国外干起活来也绝不含糊,一日放线便超过12公里。
  这些由中铁电气化局电气工业公司生产的接触线表面光滑,导电性能好,抗拉强度高,平均值大于400兆帕,比欧盟标准的抗拉强度还要高12%,既能扛住寒流的侵袭,又能在高温下保持稳定形态。此外,架线团队还反复推敲放线方案,通过反复试验优化布局间距,从实操中汲取经验,当架线车完成最后一个锚段的对接,成功将导线幅值从12厘米的摆荡,驯服至2.5厘米的微颤,导线高度误差控制到1厘米以内。

  云端“绣花”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接触网需要进行精密体检,确保每一根导线、每一个部件都处于最佳状态。
  “绣花功夫得耐住性子,腕臂要装得稳、接地线要接得牢、螺丝得拧得紧、参数得调得准,检查时必须认真仔细!”接触网专业队长盖特扯着嗓子,大声地向队员们叮嘱。此刻,他带着队员们,投入每一个精细部件的检查工作,不放过任何一处可能存在的隐患。
  基什孔哈佐站是匈塞铁路匈牙利段(中方段)的样板车站,它们的精细达到极致——这里的11个锚段、8.11条公里吊弦误差被严格控制在5厘米以内,100余组腕臂的偏移距离小于5毫米。这不仅成了匈塞铁路的样板工程,还成了欧洲同行研究“中国精度”的现实教科书。
  银线织就四时景,匠心铺设百里途。今年3月19日,在肖罗克莎尔站既有线改造的“天窗期”,最后一根承力索稳稳就位,全线10站10区的接触网工程主体施工迎来大捷。预计5月底,匈塞铁路匈牙利段(中方段)将完成冷滑试验。 陆广 高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