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龙:在车床上“打磨”出来的大国工匠

字数:1,853 2025年04月30日

  陈汉龙,男,1992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车工高级技师,现任中铁工业旗下中铁科工轨道交通装备公司重型装备制造厂机加车间班长,湖北省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陈汉龙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工作十四年来,他始终坚守“大国重器”生产制造一线,以精湛技艺、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攻克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先后参与世界首创掘爆机、三峡电站、中老铁路、汉十高铁等重大项目的设备生产、加工和维保工作,参与武汉、沈阳、深圳等地地铁施工盾构机近百台套盾体加工项目,主持技术革新项目26项,累计节约资金1036万元,获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0项。先后获得湖北省劳动模范、荆楚工匠、全国“安康杯”竞赛优秀个人等荣誉。
  深耕高端制造,锻造“大国重器”技术标杆。陈汉龙始终践行“高端制造、制造高端”理念,从普通车床到数控车床,从小机加到大机加,从装配工成长为掌握车、铣、钻、镗等全工种技术的全能型工匠,他以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严谨的工匠精神,成为行业内的技术标杆。陈汉龙在实践中创造出“陈汉龙加工法”,里面包含了“超大型回转体立车加工操作法”等10项先进操作法和30余种工装夹具,通过他科学的工作法,可以操作8米立式车铣床加工最大直径8米、最大承重100吨的各类大型构件,其中零失误完成35台套三峡70万千瓦水轮机组推力头与镜板的修复工作,这一超精加工对质量要求极其严格,平面度0.02毫米、平行度0.02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3,而镜面粗糙度要求Ra0.2微米,要达到这种光洁度需布轮磨、磨、研磨等加工工艺,且加工必须一次通过,“陈汉龙加工法”连续8年保障全球最大水电机组稳定运行。
  他参与联合清华大学研制的世界首台掘爆机等核心部件制造,推动国产高端装备跻身国际前列。在盾构机领域针对盾构机门框、螺旋机座加工难题,他组织优化工艺流程,将生产周期从7天缩短至3天,成本降低60%,合格率达100%,助力国产盾构机打破国际垄断,应用于武汉、深圳、长春等20余城市地铁建设。
  突破技术壁垒,引领行业智能化转型。陈汉龙坚持创新驱动,带领团队完成技术革新68项,获国家专利15项,多项成果填补行业空白。他始终牢记“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重要指示,在智能化转型中,他参与制造的高铁线路混凝土雕刻机,集成北斗导航与专用道尺,实现轨枕刻字毫米级精度,效率提升5倍,获国际先进技术认定,并推广至“一带一路”项目,彰显中国智造的国际影响力。依托该项目,陈汉龙创新工作室荣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荣誉;在世界首创掘爆机“心脏”制造上,针对掘爆机主驱动系统加工,他突破“头发丝级”公差要求,精准完成650毫米深油脂孔加工,零失误交付世界首台掘爆机核心部件,奠定我国隧道工程装备领先地位;在绿色制造实践方面,他提出“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方案,推动盾构机再制造节能60%、耗材节省70%,助力公司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为“双碳”目标贡献工业力量。
  勇担社会责任,彰显工匠使命担当。陈汉龙始终以产业报国为己任,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在攻坚出口马尼拉双梁门式起重机项目中,他带领团队勇于担当奉献,深度参与了该自主研发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该设备专为菲律宾马尼拉地铁建设项目量身打造,实现了东南亚地区市场的新突破,展示了中菲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合作的重要成果,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和拓展。
  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期间,他勇做抗疫先锋,带领团队七天七夜鏖战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保障医疗设备高效安装,被《人民日报》海外版誉为“火神山的抗疫铁军”;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他争做绿色航运推动者,积极参与生产制造的国内首创的船舶反拉下水系统,实现零件100%合格交付与毫米级精度控制,助力长江中游打造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链,推动内河航运低碳转型。
  构建人才梯队,传承劳模工匠精神。陈汉龙作为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构建了“三位一体”培养体系,为企业输送大批高技能人才。在导师带徒方面,通过“峰青计划”培养荆楚工匠2名、武汉技能大师1名、武汉市技术能手2名、高级技师5名、技师20名,团队先后荣获湖北省工人先锋号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在技能传承方面,近五年开展技能培训40余场,受训超1000人次;在行业辐射方面,他结合劳模工匠身份,走进高校、企业宣传宣讲,推广高端制造理念,激发青年学子投身制造业热情,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陈汉龙始终以“制造强国、技能报国”为己任,聚焦智能制造与绿色技术攻关,推动国产高端装备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培育更多工匠技能人才,致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