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环兵:提高测绘精度就是在擦亮桥梁施工的“眼睛”

字数:1,962 2025年04月30日

  秦环兵,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北工匠”称号获得者,2024年入选“大国工匠培育人选”,国家级测量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他34年扎根桥梁施工一线,参与了21座国内外重要桥梁的建设,从零下30多度“一带一路”重点工程中俄同江铁路大桥的爬冰卧雪,到海拔4000多米无人区新建高原铁路怒江桥的攀山越岭;从世界最高桥塔常泰长江大桥的经天纬地,到世界第一座强涌潮海湾最长高速铁路杭州湾跨海公铁大桥的踏潮搏浪,他带领团队实现了桥梁测绘零误差、精度毫米级控制的奇迹,打造桥梁“中国智造”擦亮桥梁“中国品牌”,引领中国桥梁建造测量创新与发展,为桥梁建造高塔大跨度、赶超世界一流、服务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中国桥梁测量工匠的无私奉献。
  工匠精神熔铸中国品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转变”,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品牌指明了方向。中铁大桥局从“建桥之都”武汉出发,从武汉长江大桥到如今的“风雨七十载,彩虹四千座”,中国桥梁不断创造着世界纪录。
  常泰长江大桥是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主跨达1208米,大桥6号主塔高达350米,为世界最高桥塔,堪称桥梁届“珠穆朗玛峰”。
  秦环兵带领他的团队参与了6号主墩沉井下沉的监测工作。为保证工程质量,秦环兵在大桥6号主塔沉井轴线测点位置安装4台GPS,24小时实时监测沉井倾斜状态。这种“三维姿态自动化监测技术”,能实时显示沉井几何形态及变化情况,最终常泰长江大桥6号主塔巨型沉井精准着床、精准终沉、比原计划工期提前35天完成,节省施工各项费用约1750万元。该成果实现了我国大跨桥梁深水沉井基础施工新突破,开创了深水沉井基础施工先例。
  常泰长江大桥6号主塔高达350米,是世界最高桥塔。秦环兵在350米超高四塔肢钢混组合主塔测量控制技术应用中,创新运用多项式回归模型分析法、多棱镜多测点同步观测法、多基点“五固定”观测平差法对主塔进行多维度精准控制,减少了测量误差,提高测量速度2倍以上,确保主塔各节段姿态得到精准控制;比原计划工期提前110天完成,节省施工各项费用约1055万元。该成果荣获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中国中铁力量筑梦中国智造。秦环兵始终秉承“跨越天堑、超越自我”的企业精神,勇于创新,实干担当,和团队一起攻克了多项困扰行业多年的关键技术,在世界级桥梁建造中展示中国中铁力量。
  在建的世界最长高速铁路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位于世界著名的强涌潮海湾杭州湾,大潮落差达8.93米。因为强涌潮影响,必须在水位达到要求的短短4~5小时内完成船舶起抛锚及墩身吊装定位。秦环兵联合清华大学及武汉大学实验室,通过研发磁吸尺及APP软件、移动构件姿态监测工装、北斗吊装指挥系统及数智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基础数据实时采集,系统计算分析,确保海上装配式墩身吊装实现毫米级智能化快速安装定位。攻克了这一“卡脖子”难题。杭州湾跨海大桥装配式墩身智能吊装高精度定位测控技术提高墩身安装精度和速度,降低安全风险,还节省船舶、仪器及人工费用约143万元。
  在世界最大跨度三塔斜拉桥——巢马城际铁路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的建设中,秦环兵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开发出垂直度智能监测工装,手机APP自动计算,实时显示钢护筒插打的垂直度,进而有效确保了钢护筒顺利打至地下46米处,垂直度不超过3‰。提高工效1倍,创造经济效益165万元。
  劳模精神引领时代风尚。秦环兵以学教人,致力于测量技术的薪火相传;以德育人,传递榜样力量。2012年9月,在中铁大桥局的支持帮助下,秦环兵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工程测量领域导师带徒和课题研究。工作室先后取得国家专利、测量工法、科技进步奖等创新成果56项,培育出金牌员工2人、测量负责人15人、测量技术骨干100余人,他本人也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湖北省特殊津贴的专家评审。2019年工作室通过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认定。
  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秦环兵的身影。在“一带一路”重点工程——中俄同江大桥的建设中,秦环兵带领测量队员在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在及腰的积雪上匍匐前进,每隔20米的断面测量一次,每天要在齐腰深的雪地里来回走1万5千米。饿了吃冻面包,渴了吃雪,风雪多大都不停歇,最终向业主兑现了承诺,比俄方提前3年完成了施工任务。中国速度、中国质量、中国桥梁让同台竞技的俄罗斯工程师大为赞叹:“中国人了不起!”
  在高原铁路怒江特大桥建设中,在海拔4000米高处,缺氧环境下,他身背便携式氧气瓶,头戴氧气罩,还背着沉重的仪器穿梭在高差1000米的悬崖峭壁、深壑幽谷之间。面对着河谷两岸随时的滑坡、泥石流等危险,他始终冲锋在前,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完成了项目所需的各项测量工作。
  从一名普通桥梁测量人员到一位测量专家,他始终虚心学习,写下学习心得23.6万字;他始终刻苦钻研,取得发明创新和专利56项,以智慧和创新书写着劳动者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