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龙:建筑材料和工程试验“体检医生”

字数:1,754 2025年04月30日

  孙金龙,中共党员,现任中铁六局呼和浩特铁路建设公司检测试验工程资料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内蒙古自治区“职工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军人,呼和浩特市“职工创新工作室”领衔人,“中国中铁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多项技能及创新带头人。参加工作以来,孙金龙一直深耕在施工一线,从事科技创新工作,致力于解决生产一线技术难题,以科技创新推动提质创效,他所参建张呼高铁、呼和地铁、呼和枢纽工程分别荣获“全国用户满意工程”“国家优质工程”“草原杯”等多项大奖。
  倾囊相授带团队。孙金龙深耕试验检测领域十余载,为内蒙古重点工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身为自治区市场监管局资质认定评审专家,累计完成40余家建材检测机构评审,建立技术答疑群并系统梳理行业共性难题,创新设计材料检测标准化模板,无偿分享技术成果;助力机构完成专利申请、论文发表等科研项目20余项,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先后参与呼市地铁、金海高架桥等50余项重点工程专项方案论证及检测。作为自治区劳模宣讲团成员,赴10余家单位宣讲工匠精神;以企业技术专家身份评审施工方案300余次,指导职称评定200余人,组织培训1500人次,培养徒弟超百人——其中贾杰获呼市技能大赛冠军,胡永辉摘得中国中铁“青年岗位能手”,王旭飞获评中铁六局“金牌员工”,为行业输送大批高素质新生力量。
  勇于挑战攻难关。试验检测工作中的关键就是用数据说话,孙金龙紧跟行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和最新要求,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在试验检测技术的复核工作中,他亲自到施工现场进行超声波、低应变检测及波形分析判定的桩基有30000多根,原材料及现场试验检测报告高达100万份以上。在内蒙古集通(集宁至通辽)铁路工程,桥梁40万平方米耐久性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因为严寒地区氯盐环境条件下混凝土浇筑后的各项耐久性指标,无法满足设计要求,针对该项问题,他牵头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原材料进行了技术研究攻关,经过半年的反复配比、试验和数据的统计,实现了骨料最大粒径的选定等技术突破,从而使耐久性混凝土各项试验检测指标有效提升,最终该工程项目部混凝土作业顺利施工,并为项目部节约成本270万元,该课题成果《严寒地区化学侵蚀性环境下耐久性混凝土配制技术应用研究》同时获得中铁六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期间,在内蒙古和林机场高速公路工程项目部施工期间,因该地区属于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基础处理灰土挤密桩质量合格率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导致施工成本和工期增加,他针对该问题进行反复试验,最终灰土挤密桩合格率由80.75%提高至99.63%,达到了设计要求,节约施工成本170万元,并荣获省部级施工工法《湿陷性黄土地区灰土挤密桩回落土控制施工工法》;后期施工中,该项目路基压实度质量同样无法达到设计要求,他组织成立技术攻关小组,经过多次方案研究、比选、优化,使路基压实度质量合格率由80.4%提高至98.3%,最终符合设计要求,节约施工成本120万元,QC成果《提高湿陷性黄土路基质量合格率》获国家级“一等奖”,同时获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工程路基压实度检测设备》。
  积铢累寸结硕果。在施工一线长期试验检测工作,使孙金龙养成了精益求精和吃苦耐劳的品格,他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将自己工作的成功案例进行归纳提炼和总结,撰写的《严寒地区混凝土电通量性能试验研究》及《关于公路地质灾害治理与措施的研究》等2篇论文在国际级刊物发表,《混凝土限制膨胀率试验常见问题分析及处理》《机制砂混凝土的配合比及抗压强度研究》等9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并主编著作了20万字的行业书籍《建筑材料与试验检测研究》由新加坡图文科学出版社发行;参与编写的36万字的行业书籍《道路工程试验与检测》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34万字的行业书籍《公路桥梁结构荷载试验与检测评定》由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发行。
  孙金龙先后获科技进步奖2项,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35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软著2项,QC成果12项,施工工法7项,发表国际刊物论文2篇、国家级论文8篇,专著3本,起草国家标准1项。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自治区“技能大奖”“最美职工”“五一劳动奖章”,呼和浩特市“青城工匠”,中国中铁“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荣誉。
  作为青年技术创新工作的领头人,孙金龙同志将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探索,锐意进取,勇攀工程技术创新领域新高峰,为内蒙古自治区发展贡献自己新的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