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八局昆建公司承建的昆明黄马高速公路浑水塘特大桥主桥为连续刚构,跨南昆铁路部分与铁路交角79度,采用平面转体上跨施工。转体结构高44.3米、重1.87万吨,两项数据均高居西南桥梁转体施工史第一。要将这个庞然大物建起来之后再转起来,而且轴线偏差不能大于5毫米,高程偏差不大于10毫米,为此,项目参建员工付出了大量心血。
跃入云霄架长梁
浑水塘特大桥全长767米,横跨新呈七公路、昆河铁路、老呈七公路和南昆铁路4条线路,在这种条件下开展挂篮施工,犹如高空走钢丝,为确保万无一失,项目部采取了多项措施。
他们一个班组接着一个班组地进行交底,手把手地教,一次不懂再来一次。项目部安装了无线监控系统,在办公室里就能让现场的所有细节尽收眼底。即便如此,强烈的责任意识依然让项目班子成员如坐针毡。项目副经理冯飞、安全总监谢永先每天都会通过爬梯将所有桥墩巡视一遍。主桥墩高从42到56米不等,再加上梁体高度,每天的例行检查就相当于徒步攀爬了一次200余米高的摩天大楼。遇到篮体移位等关键工序,除悬臂端头紧紧扎上一层铁丝网外,项目班子成员、现场带班人员和劳务队伍负责人都要到现场盯控。
在每周的安全工作例会上,安全总监将日常拍到的隐患图片,通过投影仪在大庭广众之下集中“揭短亮丑”,及时兑现奖惩,让当事人知利害,也让旁观者受警醒。
技术攻关见真章
项目员工对总工饶彪的评价是异口同声的“专业”和“敬业”。公司首次应对转体施工,没有既有经验可以遵循,饶彪仅凭着一次实地观摩和查阅资料,经过反复研究推敲,最终拿出了从整体施组设计到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的一整套方案,为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参与一项重点工程建设,更要肩负起传承经验、培养人才的责任。项目部每晚8点,是技术干部集中学习的时间,随着工程进展、根据具体案例,大家轮流提出学习研讨课题,在破解难题的同时,提升青年技术干部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浑水塘特大桥技术含量高、管理要求严的特点,项目部在高墩翻模施工、连续梁0号节段施工中创新工艺、深挖潜力,创造性的总结实践了“钢筋安装移动套架”、“双三角托架”、“双柱式高墩墩间桁架式销接托架”项成果,并全部于2015年9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的实用新型专利,彻底克服了高桥墩、大断面T构0号节段无法搭设满堂架的难题。
“四出五进”始功成
谈到项目管理心得,经理李瑞昌特别强调“沟通协调也是生产力”。
这项工程中标于2009年10月,限于征地拆迁、资金拨付等多重问题,直到2013年11月11日才正式开工,期间公司3次组建项目,次进场施工,虽然屡屡受挫,好在金石为开。
4年的拉锯战,项目已形成亏损,扭亏是整个班子面对的“必答题”。李瑞昌组织项目管理和技术干部重新翻出合同,逐条逐款的研究,对有漏项和没有单价的项目进行重新组价,针对工艺变化、地材涨价、自然灾害、停工窝工和加强安全措施造成的损失,全面收集基础资料,有理有据提出索赔。
项目部站在建设单位立场,通盘考量全线施工情况,主动参与设计变更意见。以发挥立交桥的整体连通功能、全面接通呈贡新区和阳宗管委会为切入点,建议将呈贡北立交整体移位,由4标划至项目承建的3标,得到了建设单位和地方政府的一致认同,再次提升了项目的整体经营规模。
截至2015年底,项目产值累计增加1.6亿,并经公司审计,实现了经营提质增效。
沟通协调既体现在施工现场,也表现在多方瞩目的工地外围。征地拆迁无易事,每寸土地都有来历。其中一处工地涉及5条机耕道改移,村民阻工现象严重,为此,党工委书记赵金伟跑遍了地方的相关部门。一年里,通过频繁反映情况、逐级请示汇报,终于得到了昆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市长办公会上作为议题讨论,最终敲定了解决方案。
“历尽天华成此景”
生产生活用水是全面复工后的首个难题,赵金伟首先想到了距离项目部6公里外的广南卫火车站,一再陈情,站上也只是同意每天供应50吨水,即便是维持数十名员工的日常生活都是杯水车薪。为此,项目部自行组织打出一眼井,同时在与呈贡新区管委会干部交流中无意了解到工地附近有口弃井,言者无心,却让赵书记心头一亮,根据只言片语,他愣是徒步在山上找了2天,终于让这口井重见天日,彻底解决了项目用水难的问题。
2016年春节刚过,安全总监谢永先就接到奶奶辞世的噩耗,上午接到电话后,虽然悲痛难当、心急如焚,依然还是控制情绪安排好工作才匆忙回家奔丧。但祸不单行,在他回到项目部2天后,父亲又突然去世。两位至亲的相继离开让他深受重创,作为家中的长子长孙,在两位老人弥留之际都没能守在身边尽孝,也没有见上最后一面,他匆忙料理完老人的后事,将深深的自责全部埋在心底,将重重的责任始终扛在肩上。
韶华流转,岁月有痕。目前,大桥施工进入到攻坚阶段。重任在肩,目标在望,为兑现一个个节点,落实一项项目标,全体参建员工凝心聚力、摩拳擦掌、蓄势待发。 宋旭东